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烈士公园内会所“神”气何来
穷人拾金不昧,追问“为什么”是啥心态□一凡 
屏幕公示“老赖”恐只是扬汤止沸□木须虫 
2013年12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穷人拾金不昧,追问“为什么”是啥心态□一凡 



  12月26日下午,重庆市南川区南桥酒店旁公路上,60岁的罗云淑捡到一个装有11万元现金的袋子。为了失主回来能够及时找到钱,她在原地站了近1个小时终于等来失主。记者问她为何不把钱拿回家,罗大妈说:“我穷得干净,别人的东西我绝对不能要。”
       (12月28日《重庆晚报》)
  拾金不昧的故事,总是令人钦敬,记者的这句“为什么”却耐人寻味。这种具有强烈倾向性的追问,看似是在褒奖做出义举的穷人,然而刻意凸显一个“穷”字,给人的感觉就是本来很平常的事却因为穷而变成了“出乎意料”。
  事实上,穷人拾金不昧之后被追问“为什么”,早已屡见不鲜。或是摆摊的汉子,或是打工的妹子,或是拾荒的老人,报道必浓墨重彩渲染他们的穷人身份。在北京拾荒的一个外地老汉捡到巨款并送还了失主,有论者称,按照拾荒老汉生活的艰辛和对财富的渴望,应会将巨款据为己有,而其竟然没有。上海一家酒店的打工妹捡到存折后上交,有人反复问她:“这样做是否有过犹豫?现在是否后悔?想没想获得报酬?”仿佛非得打工妹回答“有过犹豫”、“后悔过”、“想得报酬”,问者才会罢休。
  除了追问“为什么”,报道总习惯渲染拾金不昧的穷人是多么贫困,捡到又归还的钱款等于他们不吃不喝干多少年的收入。这些具有强烈倾向性的语言,初衷或许是要强调“贫贱不能移”,但客观上造成的效果却是因为穷而变成了“出乎意料”,而且流露出的是一种骨子里对穷人品德的歧视。
  拾金不昧是美德,并非只有富人才能有,不论是谁,只要心中燃烧着不灭的道德火炬,那么关键时刻的义举善事是必然的。在我们心目中,他们只应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好人。如果真要问“为什么”,那么最该问的是,为什么穷人拾金不昧后要有那么多“为什么”。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