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老人邱胜华退休后“自主创业”,边拾荒边当“信使” ◎八年来将上千证件寄给失主,捡破烂的收入刚好够邮资 8年的时间里,河南信阳一位名叫邱胜华的拾荒老人把捡到的身份证、合同、发票等各类证件,按照上面显示的具体地址一一寄还给失主。8年间,他一共寄出1000多封这样的信,花费了2000多元钱的邮费。12月23日,记者在采访老邱时,他笑言自己现在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捡到别人丢失的证件后就要千方百计把它们寄给失主。“我会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一直到捡不动了,寄不动了为止。”邱胜华说。 捡到证件先寻信息 自掏腰包寄还失主 邱胜华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信阳人,1997年从信阳市木机厂内退以后,开始“自主创业”,每天到背街小巷捡拾破烂儿,把家里的储藏室改成了“工作室”。他把收集来的废旧零部件用来给左邻右舍修修补补,还能得到些收入,补贴家用。有时候捡到钱包或身份证等物品时,老邱就交到派出所。时间久了,捡到的这类物品也就多了。 2005年6月的一天,老邱捡到两张身份证和一个装有票据的钱包,通过证件查找到了失主的信息后,老邱就寻思着直接把物品寄给失主。当天下午,他就到邮局,把捡到的证件和钱包按照找到的地址信息寄给失主。没过多久,老邱陆续收到三封回信,都是失主寄来的。 从那之后,老邱又为自己谋了个“信使”的职业,只要捡到各类证件,他总是认真地从中找寻失主的信息,然后自己掏钱把物品寄给失主。每寄出一封信,老邱都会做个简单的记录。 2013年12月23日下午,记者在老邱的“工作室”里看到了这本特殊的“日志”,十几页纸的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失主的姓名和地址。有河南省内如信阳、商丘、平顶山的,也有河北承德、四川攀枝花、湖南常德等外省的。老邱大致算了一下,8年间,他一共寄出1000多封这样的信,花费了2000多元钱的邮费。 最贵的邮资花八元 最远的失主在新疆 在这上千封信件中,老邱记得最贵的一封信花了8元钱的邮费,寄的是好几叠合同;最远的一封信是12月23日接受记者采访当天上午寄出的一张身份证,目的地是新疆叶城县。 老邱的“工作室”里有一个箱子,里面是一些各式各样的钱包,为了节省邮费,老邱通常只把证件和贵重物品寄出去,因此这些钱包就留了下来。刚开始的时候,家人都不理解他,说他傻,时间长了,他们逐渐被老邱感动了。说起2000多元钱的邮费,老邱一点儿也不心疼,他说捡拾破烂儿的收入刚好能够负担这些邮费。 虽然是个另类的“信使”,可老邱也总结出了一套工作流程。能找到电话号码的话,他就先电话联系失主,为其送上一颗定心丸。找不到电话时,他就直接按照地址先将证件寄给失主,取得联系之后,再将剩余的贵重物品一并寄回。对于那些被退回来的证件,老邱就送到派出所。 为了能让失主尽快收到丢失的证件,老邱总会在第一时间将捡到的证件寄出,有时候一周要往邮局跑好几趟。经常为他办理寄信业务的邮局客户经理杨静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同事都认识邱大爷,刚开始不了解情况,知情后,我们都深受感动,原来这样的好人好事就在我们身边。” 50多年来助人不辍 受过表扬遭过误解 邱胜华的助人为乐并非一时兴起,最早一次是1960年因为拾金不昧受到表扬。当时,13岁的邱胜华就读于信阳市二中。一天,他在上学途中捡到一个部队军官丢失的信封,里面是一张罗马表的取表单和一张200多元钱的存折。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东西可以说是价值连城,可小小年纪的他想法简单而纯粹。一到学校,邱胜华就把捡来的东西如数交给了老师。后来,丢失物品的军官还为他写了一幅“崇高的品质,光辉的榜样”的大字送到学校,当时的校长还专门召开表扬大会,号召全校师生学习邱胜华拾金不昧的精神。 1970年到北京参军以后,邱胜华因助人为乐,表现突出,多次受到部队表扬,还和连队战友一起受到过毛主席的接见。 1974年,邱胜华从部队转业到信阳木机厂,邱胜华负责机械维修,为了节约维修成本,邱胜华就利用业余时间捡拾点零部件。同事朋友的家具、家电或者自行车出现小毛病的时候,他捡来的这些零件一般都能派上用场。石永刚是邱胜华在木机厂工作时的同事,他对记者说:“老邱在木机厂工作的20多年里,几乎成了同事们的专职维修师傅,谁家有什么东西需要维修,老邱基本上都是随叫随到。” 常做好事的老邱也被误解过,说起那次经历,他记忆犹新。 1993年9月2日晚,两个医药公司的保安把老邱抓起来拳脚相向,原因是其中一名保安丢了钱包,常在医药公司附近捡拾破烂儿的老邱成了他们怀疑的对象。事后,派出所将真正的小偷抓获,还了老邱一个清白。这件事情让老邱沮丧了很久,不过并没有打消老邱助人为乐的积极性。 老邱笑言,自己现在就像条件反射一样,捡到别人丢失的证件后就要千方百计把它们寄给失主。“我会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一直到捡不动了,寄不动了为止。”老邱朴实的话语,表达的却是他坚定的决心,彰显的是他助人为乐的高贵和温暖情怀。 ◎新闻延伸 助人非一时兴起 19年前就曾登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94年9月20日《申城晚报》(《信阳晚报》前身)一版曾经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 9月9日下午,信阳隔热防水粉末厂厂长张庭福带着一幅书有“雷锋精神发扬光大”的大牌匾,走进了信阳木机厂党委副书记刘月忠的办公室。原来,张庭福于8月中旬在路边等车时,被人将公文包抢走,等张庭福准备登报办挂失手续、补办身份证和工作证时,遗失的公文包却被木机厂的职工寄回来了。张庭福喜出望外,便买了大匾来到木机厂道谢。 这位拾到公文包的职工叫邱胜华,是信阳木机厂汽车运输公司的一名职工。8月15日早晨,他在肖家湾以东的一个胡同里捡到一个公文包,内有合同书、购物发票、产品样本及少量人民币(10元左右)。他急人所难,便到邮电局花了1.2元钱的包裹费,将这些物品寄到了失主所在单位。 ◎相关新闻 拾荒老汉捡万元 饿肚子坐等失主 平日里以捡破烂儿为生的一名村民,捡到万元现金后,饿着肚子等了失主一上午,最后上交到村委会。 2013年12月20日一早,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程委镇北两河村村民王小揪像往常一样到村北的垃圾堆捡塑料袋、纸盒、酒瓶等废品。当他钩出一个纸箱时,从里面掉出一塑料袋,透明的塑料袋里装着百元面值的人民币一叠,王小揪数了数整整一万元。 王小揪一直等到中午也没人来找,连早饭都没吃的王小揪只好把钱交到村支书家里。村支书通过村里的广播寻找失主。很快,该村开饭馆的村民张振海找到村委会。经核实,这一万元正是他家12月19日晚上丢失的。原来,饭馆关门前清理卫生时,家人把放在柜台上的纸箱当垃圾扔到了村北的垃圾坑里。当天晚上他们发觉钱丢后,曾去垃圾坑找过,但纸箱已被埋,没找到。事后失主拿出1000元钱为酬谢,被王小揪谢绝。 本报综合《大河报》、《保定晚报》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