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碌百天叫响品牌,三个“100”震撼全市 一波三折,小卒子拱出潍坊晚报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经历了潍坊晚报的创刊,或参与了潍坊晚报20年来一步步的成长。今天,这些晚报的前辈们,把他们与晚报的故事拿出来分享,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创刊时的艰辛,可以品味晚报发展壮大的源泉。时光缱绻,一批批报人淡出视野,一批批新人相继涌现,为晚报下一个20年接力拼搏! 1994年元旦,是潍坊晚报的创刊日。当年,我有幸参与了创刊初期的工作。虽然历经曲折坎坷,但最终潍坊晚报呱呱落地,瓜熟蒂落。当初的一切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感到由衷喜悦。 报社多数人,都知道有一件申请晚报刊号难的事。这件事,我在晚报创刊15周年和潍坊日报创刊20周年的有关文章中曾经谈过。尽管当时,我们走了很多弯路甚至一度陷入绝境,但凭着一股韧劲与执着,我们还是笑到了最后。 说实话,当年创办潍坊晚报是生不逢时。概括起来,有两个情况对我们的创建很不得力。一是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地市级党报都有一个共同体会,只办党报不办晚报,这好比一个人少着一条腿,行动不便,走着难看。二是在创刊晚报这盘棋上,原来的计划是:1992年下半年筹备,1993年开始试刊,一旦试刊顺了套,再申请省刊号。如果当时秉取先申请,后试刊的办法,只要省刊号到手,什么时候试刊,什么时候创刊,所有的主动权都在自己手里,也就不会像当时那么被动。 面对困局,我们统一了思想。大家表示:尽管“马”被别腿,“车”难出窝,“炮”不能隔山打,但只要发扬“卒”的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精神,就能克服危难,成就事业,就能使苦难变为财富。于是,我们晚报几个头头,先后数次到省局做工作,真是磨破嘴跑断腿。后来又请省市领导帮我们一起做工作。这真是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冲锋。到了1993年12月26日,省刊号终于批准了。不管有多少困难,不管时间有多紧张,潍坊晚报1994年元旦创刊,不容商量。 为完成这一光荣使命,我们依然靠着“卒”的勇气,晚报全体人马,昼夜奋战,在短短的四天时间里,将领导题词、晚报版式、内容安排、图文设计、排版印刷、报纸发行等所有环节,全部安排到位。1994年元旦这天,一张套红的潍坊晚报,像新生的婴儿,终于诞生了。 张世新(曾任潍坊日报社副总编辑,分管晚报工作) 1995年4月下旬,我突然受命五一后去潍坊晚报做“住持”。老实讲,我很不情愿——不想去受罪。 潍坊晚报起步晚,当时只处粗创阶段,几十个工作人员,自负盈亏负债经营,仅在市区发行两三千份,年广告额仅二三十万元,连工资都是问题。我虽觉悟不高,可需上山打虎时也还能勇往直前。于是,受命后几天,大脑里开始翻腾“晚报如何打翻身仗”的问题。 4月底的一天,我去市委办公室有事。闲聊时有位副秘书长问我现在干什么,我说要我劳动节后去搞晚报。这位老弟听后迷惑地望着我:“潍坊还有晚报?!” 这位老弟的六字反问,就像当头六记重锤,我脑门子顿时被敲得“金星乱溅”。如此品牌!如此知名度!然而我要永远感谢这位仁兄,他这六个字,当时就像高手点穴,一下子“点化了”我——寻找、打响并完胜品牌知名度这个突破口,这就是晚报翻身仗的第一“战役”。 可突破口在哪里?什么时机?什么内容?什么活动?什么形式、规模和效应……那时一切都像天壤云泥无绪无头。 5月2日,去晚报上班前一夜,我在家洗了点黄瓜、西红柿、蒜薹、咸菜,找出一瓶“小老虎”酒,又找出一些就近的报刊摞上茶几。神不知鬼不觉,从晚8点到凌晨三四点,报刊被翻得乱七八糟,一个个红红绿绿的思路与时间、酒菜一起,都无滋无味或快或慢地流逝了,唯有脑子一直像被猛抽的陀螺。 大约5点左右,某报的一行字忽然像火苗一般在我眼前呼呼跳动起来:8月15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 我灵感的火花猛然被这一行字激发点燃起来,这——就是“突破口”!时机:“815”;活动:纪念50周年;内容:全民国防教育;版面:国防知识竞赛带头晚报全方位内涵;合作:潍坊军分区及市有关部门;规模:全市各行业;效应:以当日晚报出版100个版面、发行100万份、广告额创100万元(后来我们称为“三个100”)“震撼全市”;轰动效应强化:一版让市五大班子的领导为活动题词…… 三个多月紧张筹备和上下左右协力拼搏,“815”这天,一切都圆满得让人兴奋不已,100个丰富多彩的版面、100万元的广告、100万份飘着墨香的潍坊晚报,大雪纷扬般撒遍潍坊大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栾桢(曾任潍坊日报社副总编辑,分管晚报工作)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办有思想的报纸 题目中“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八个字,是潍坊晚报刊出千期纪念活动时,蒯宪先生为本报的题字。确切地说,这也是广大读者对潍坊晚报的希望和要求,也是潍坊晚报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 愚以为:“思接千载”,“千载”只是个事件概念,泛指古往今来,即无限的时间。“视通万里”,“万里”只是个空间符号,广喻四面八方,也即无限的空间。合二为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宇宙。我们的思想和视野要想准确无误地“接通”“千载”和“万里”,在纷繁复杂的乱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摒弃谬误,发现真理,必须拥有透析历史、洞察世界的信息和知识。知识是开启真理大门的钥匙,它能帮助你正确理解、认识包括地球及其它一切天体在内的无限空间和时间所蕴含的无穷奥秘。 然而,无论你多么天才,多么勤奋,要想掌握全部历史和整个世界所承载的信息与知识,都是绝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那么要想“接”、“通”事物的真谛,就只有在储备相当丰富知识,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前提下,努力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那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只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产生正确的结论。马克思通过对劳动、产品,特别是商品的细致观察、深刻剖析,终于发现了“剩余价值”理论,进而揭示了阶级剥削,通过革命实现公有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规律。《资本论》问世不到80年,二战后的世界,半个地球插遍了赤色的旗帜,马克思含笑九泉。 思想的力量是强大的。武汉红金龙有条醒目的广告:“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对此,我敬佩的五体投地。 一个人没有思想,就是行尸走肉。一篇稿件,一张报纸,没有思想,就失去了灵魂,就像瘪三、面目可憎,令人厌恶。 但愿我们的记者、编辑人人都是思想的使者,多写有思想含量的稿件,办一张以深刻思想见长的报纸,用我们的思想去影响读者、改造社会。 愿我们的晚报在思想光辉的照耀下越走越远。适逢潍坊晚报创刊二十周年,再次玩味蒯宪先生的题字,并写下这篇短文,以期与晚报同行共勉。 许荣安(曾任潍坊晚报总编辑) 1996年的某一天,在市区一辆5路公交车上,几个歹徒拿报不给钱,还把潍坊晚报的售报员打伤了。这位售报员来自山区农村,身世悲苦,身子弱小,靠卖晚报挣钱勉强糊口。消息传到报社,晚报同仁非常气愤,编辑部派记者采访售报员被打的经过并写成消息,准备配评论发表。评论由我执笔。我以悲愤的笔调述说了售报员工作和生活的种种不易,谴责歹徒欺负弱小,天良尽失。评论写成,周围的同仁看后都说写得很煽情,很感人。 稿子送审主持晚报工作的潍坊日报社副总编辑栾桢先生。栾总把我叫去,指着评论说:“舆论监督,这事该打板子的不止一家,打在谁身上最管用?你这篇评论就事论事,针对的是打人者,这种立意只能激起读者对弱者的同情,对歹徒的愤恨,可对根本问题的解决不会有多大作用。从根源上看,售报员挨打,反映的是社会治安不力。5路公交车上歹徒猖獗谁都知道,也不止一年半载了,群众对这事很有意见。这么长时间的治安混乱,有关部门都干什么去了?售报员挨打只是个由头,今天舆论就是要借这个事向有关部门发问。” 最后栾总总结说:“在这类事情的报道中,评论只有找准批评对象,牵住牛鼻子,舆论的鞭子才能打得稳准狠,公众的利益才能最大化。” 评论重新写过,配着消息见报。不久,有关部门进行了交通治安专项治理。 曹小平(曾任潍坊日报社总编辑助理,晚报值班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