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版:潍坊晚报创刊二十周年系列特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创造适合的教育 打造幸福的学校
2014年01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创造适合的教育 打造幸福的学校
——潍坊一中实施差异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版画制作。



  潍坊一中是一所百年老校。近年来,学校全面实施差异教育,师生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在省内外的影响不断扩大,要求到学校就学的越来越多。学校培养了山东省文科状元都珊珊、哈佛女生曾小雨(2012年从高中直接考入哈佛)、北大校长实名推荐生郑方园等一大批优秀学生,培养了张家华、姜俊羽、秦政、李蔚语等一批批特才学生,每年都有一大批的体育、音乐、美术生被全国各大学录取。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百强中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山东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教学示范校、山东省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创设包容个性
尊重差异的学校文化

  “包容大度、志趣高雅”是潍坊一中百年文化的积淀,也是潍坊一中师生的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确立了“‘容·雅’文化引领,构建多元生成”的办学思路,形成了“创造适合的教育,打造幸福的学校”的办学目标,对“规范办学、课程设置、课程实施、办学特色、办学质量”五个方面进行认真梳理,提出了立足学校文化,开展差异教育,强化办学特色的工作策略。承认人的差异,这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是包容个性的学校文化的立足点,差异本身就是最可宝贵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全校教师在教育态度上和教育关怀上,应该对学生“同等对待”;在教育具体目标设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评价的方式上,应该对学生“差异对待、因材施教”。总之,要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构建尊重差异
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课程体系。课程开发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学校的特色和品位。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规划设置了以传统文化、综合实践、名家大师、艺体专修、生命教育、校园活动、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六类限定选修课程,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数学、语言文学、潍阳书院、信息与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六类自主选修课程,共同支撑完成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培养目标,较好的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学校积极探索实施“1+1+1”课程开发工程(每位教师开发一门校本课程,指导一个学生社团课程),目前已经并形成了“风筝扎制”、“篆刻”、“摄影”、“版画”等品牌课程。学校致力于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编写了《写作》、《徜徉在美的世界里》、《小故事·大哲理》、《英语大阅读》等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为保障学生在“课程超市”中自由选择,学校不断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单元制的分层、分类走班教学。按照学生兴趣推行分类走班教学;按照学生学习程度选择,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实施分层走班教学。
打造有利于推进差异教育的课堂教学。学校坚持实施均衡编班,做到了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加快课堂教学改革。学校与北师大合作,开展“导引式自主生态课堂”的实验与研究,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施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关注到了每一个学生,实现了因材施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发展张扬个性的各类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体现学生差异与个性、自主管理与发展的重要渠道。学校坚持“一化三联两自主”的思路,强化社团建设。“一化”即社团活动课程化。“三联”即做到家庭、社会和学校联合,班级、学部和学校联动。目前学校已经建立了300多个班级社团,200多个年级社团,120多个校级社团,像“模联社”等十多个社团属于全国中学生优秀社团,学校艺术社团曾经多次到台湾演出。“两自主”即自主管理,主动发展;自主选择,个性发展”。做到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学校资源还给学生、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把选择导师的权力还给学生、把选择课程的权力还给学生、把选择自我发展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选择健康生活的权力还给学生。
  探索各类特长生的培养机制。对特长生采取自修、免修和跨单元跨年级的选修制度;成立各类特长生活动社团,为特长生成长提供发展平台;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个别指导;与高校及各类社会专业团体(如引进作协、美协、书协等)联合,在学校设立工作室,定期给学生提供专业指导等。
  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深入开展积极心理品质课题研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护航。学校围绕一个中心(学生),搭建四个平台(学校大课堂、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团队、课题引领),强化四支队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学生心理健康委员会团队、专家指导团队、家长心理健康团队),采取十条措施(心理活动室、专家讲座、心理健康报、心语热线、心理社团、心理健康月、教师心理反馈与渗透体系、家长心理健康监测与反馈、心理健康课堂、学生心理档案),实现三个目标(学生心理健康——防胜于治;心理健康由他助——自助——自救——自我管理,主动发展;心理健康,家校联合),引导学生养成健康阳光积极的心理品质。
实现差异性引领
促进教师个性、多元发展

  积极探索学分制管理,形成适合的学生评价方式。学校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制定了《潍坊一中学分认定标准》,把学生文化课学习、学生活动(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等)、学生自主管理(如考勤、文明礼仪、学习常规等)纳入学分制管理范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实现了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并将学分作为学生评优及毕业的基本条件。
  实施差异化引领,促进教师的个性、多元发展,在专业引领上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职业幸福感。
  实施教师分层发展策略。学校公布标准,教师自我定位,实现分层次要求、分层次培养、分层次管理。根据教师的基本素质与已有成就、关注点、工作性质的变化划分教师专业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引领措施,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发展路径(如技术型、艺术型、实践反思型、思想家型等)。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外出考察、在职研修,建立各类教师社团、教师沙龙,让教师在各自的领域获得满足和肯定。在教师聘任上划分为首席教师、骨干教师、中级教师、初级教师、见习教师五个等级。
  改革人事制度,激励人才成长。按照教育局要求,实行职称评聘合一制度和岗位分级制度试点,实行师德前置制度,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出台《潍坊一中高层次人才教育奖励办法》,对取得硕士及以上学历或学位毕业证书的在职在编教职工进行奖励。
  推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坚持做好“六大论坛”。近年来,学校先后搭建了中层干部论坛、项目管理论坛、校务公开网上论坛、“三言两语话管理”班主任论坛、百师讲坛、备课组长论坛等,充分调动了教职工民主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满足差异教育需求
助推为学生的多元成才

  2012年,学校实现了“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的突破,成立了民营性质的潍坊国际学校,满足了部分学生及家长的要求。为切实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潍坊市高中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和高中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为学校多样化办学的实施,学生的多元成才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学生每年出国的人数连年增长,2013年,有近200人选择了出国留学,很多学生选择的都是世界名牌大学,其中,多伦多大学就录取19人。
  潍坊一中国际部各合作办学项目,突出了与国际接轨、双语教学的特色,高度重视中外课程项目班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学校新课改服务所用,并组织专门力量对国际班的外教教学方式进行深度研究,对学校校本课程、第二外语课程的开设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和尝试,为学校的教育国际课程发展提供源于自身实践的理论支持。
  随着教育需求的不断扩大,潍坊一中也在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首先,学校在依托现有中加班、中美班的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展更加丰富的办学尝试,力争办学模式多样化,不断改善生源结构,加强与国外高等院校的沟通联络,拓宽学校的发展方向。其次,学校发展不断前后延伸,建立学校共同体,不断努力满足教育差异的发展需求,有效地扩大了国际化发展的教学载体,为学校的国际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再次,为了顺应学校发展需求,潍坊一中专门成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国际交流与合作部,专门负责开发国外教育资源,与国外教育机构、高校及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关系,积极探索与国外学校联合办学的新路子,为学生到国外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便利。潍坊一中多措并举,大力助推学生的多元化成才。
    本报记者 张春梅 本报特约记者 王玉宝 本报通讯员 武宏伟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