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1月1日0时58分,一名体重3150克的男婴在市妇幼保健院出生,这是1994年在潍坊城区出生的第一个孩子,名叫王祎曈,和《潍坊晚报》同一天生日。孩子的母亲张淑杰是潍坊汽车总站的一名职工,20年后,记者再次找到张淑杰,她告诉记者,王祎曈如今已经长成1米85的帅小伙,是山东交通学院的一名学生。
晚报一直关注“创刊号宝宝” 2013年12月11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潍坊汽车总站见到了正在上班的张淑杰。回忆起20年前儿子出生时的情景,张淑杰记忆犹新。 张淑杰告诉记者,1993年12月31日晚上9时30分左右,她突然感觉到阵阵腹痛,一家人便把她送往医院。“那时候私家车很少,出租车更少,到了晚上十分难打车。我家邻居有辆双排货车,正好赶上他干完活回家,他帮忙把我送到市妇幼保健院。”张淑杰说。 1994年1月1日0时58分,张淑杰的儿子王祎曈出生。潍坊晚报的记者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当天晚上,潍坊晚报的记者兵分三路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蹲点,等待第一个出生的新年宝宝。我儿子是0时58分出生的,是零点过后城区第一个出生的,和潍坊晚报同一天生日,报纸上刊发了儿子的照片和报道。”张淑杰说,记者将她儿子称为“创刊号宝宝”。之后,潍坊晚报的记者一直关注着王祎曈,并在王祎曈一周岁时再次进行了报道。 张淑杰说,王祎曈小时候很顽皮,如今已经长成1米85的大小伙,去年高考考取了山东交通学院。“希望儿子在学校好好学习,毕业后找个稳定的工作。只要孩子过得好,我们就觉得很幸福。”张淑杰说。
妈妈珍藏的报纸今已泛黄 记者电话联系到在山东交通学院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就读的王祎曈。他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经常看潍坊晚报,但从没想过自己和潍坊晚报有什么关系。 直到初中时,妈妈告诉他,他和潍坊晚报同一天生日。“我家有一张潍坊晚报创刊时的报纸,我看到头版左下角有我出生时的照片,一个医生抱着我,我正在嗷嗷大哭,感觉挺有纪念意义的。”王祎曈说,妈妈一直保留着这张报纸,如今报纸已经泛黄,见证着这些年他和晚报的共同成长。 “我觉得这是一种缘分,一出生就能上潍坊晚报,这也是留给我的一个纪念。”王祎曈说,自从知道自己和潍坊晚报同一天生日后,他格外关注潍坊晚报,每年家里都会订一份晚报,他经常从报上了解一些潍坊的大小事。 “潍坊晚报是一份关注老百姓生活的报纸,可读性很强,家里人都很喜欢。”王祎曈告诉记者。
进入大学希望自己学有所成 谈起自己的成长经历,王祎曈告诉记者,他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和多数同龄人一样,小学、初中、高中,然后上大学,普普通通地生活。 王祎曈的高中是在昌乐一中就读的。高一时,他的英语和语文成绩都很好,所以他把学习重点放到了文科上。高二文理分科时,他听取了父亲的建议,选了理科。2013年高考,王祎曈以521分的成绩考上了山东交通学院电器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刚入大学校园的王祎曈,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学习之外,他还喜欢各种运动,并且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现在已经是学生会的一名干事了。 “上大学后最开心的事就是找到了心仪的女朋友。”王祎曈告诉记者,女朋友和他同专业但不同班,他非常珍惜这份感情。 说起两人的缘分,王祎曈说,虽然他和女朋友不同班,但是经常在一起上专业课。刚开学时他就开始关注这个女孩,但对方并未注意到他。“平时在一起上课的同学很多,我和她也没有接触的机会,但我一直关注她。”王祎曈坦言。 “后来社团部组织素质拓展大赛,我去帮忙,她正好负责这次大赛,就这样我们开始有了接触。”王祎曈说,能和自己心仪的女孩一起共事,他觉得很兴奋。在得知对方的电话、QQ后,他们经常通过短信和QQ聊天,就这样,女孩慢慢地对他产生了好感,两个人顺理成章地谈起了恋爱。 “上大学后,我觉得自己的视野开拓了,对社会的了解深入了,感觉自己也成熟了。”王祎曈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家人身体健康,自己学有所成。毕业后,找份稳定的工作,好好孝敬父母。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振民 刘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