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版:潍坊晚报创刊二十周年系列特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莫言高粱地里“得了”诺奖
2014年01月0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莫言高粱地里“得了”诺奖
  莫言获奖后接受记者采访(资料图片)。
  本报刊发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报道。



  2012年10月1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潍坊高密籍作家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莫言“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写作风格,使他捧得这项举世瞩目的奖项。获奖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联系并采访到莫言,见证了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激动人心的一刻。
  告诉家人“得了”
  莫言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出后,2012年10月9日,国内外上百家媒体的数百名记者陆续到达高密,准备采访莫言。本报记者来到与莫言住在同一单元的莫言大哥管谟贤家中,争取在奖项揭晓后第一时间采访到莫言。
  据管谟贤介绍,2012年10月11日晚上7时前,莫言和妻子带着小外孙女来到他家一起收看凤凰资讯台的节目。7时整,电视台准时转播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现场,主持人公布诺奖获得者的话音一落,他们全家人高兴得站起来鼓掌。
  其实,早在当晚6时45分左右,莫言就提前接到瑞典文学院的电话,告诉他获得本届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没有声张,只把消息跟大哥大嫂、在北京的女儿管笑笑通报了一下,而且只有俩字“得了”。随后,管谟贤通知了自己的儿子,管笑笑跟公公婆婆说了,知道此消息的人仅限于这个小圈子。
  从管谟贤家出来,记者开始在楼道内等待。晚上近9时,记者看到莫言家楼道的灯光亮了,知道他已经走出家门,于是立即上前拍照采访。
演员讲《红高粱》
  发表于1986年的《红高粱》是莫言最负盛名的小说,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的里程碑之作。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2012年10月13日,记者在高密多方寻找,终于采访到了电影《红高粱》拍摄的台前幕后故事。
  高密退休职工郭宗利有幸全程参与了《红高粱》在高密的拍摄工作,并应张艺谋邀请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名“鬼子兵”,后来他写下一系列文章,回忆参加电影拍摄的一些见闻和花絮。
  郭宗利还向记者展示了关于电影《红高粱》的大量图文资料,他拿出一本陈旧的笔记本和电影画报,上面有张艺谋、巩俐等人当年的签名。郭宗利说,“这些都是珍贵的资料,我得好好保存着。”
  谈未来的计划
放下奖杯写作

  近日,莫言在浙江大学演讲时,被问及有何新书推荐给读者,他无奈地表示,“2013年我不是一个读书人,很惭愧地告诉大家,这一年我几乎没读一本书。”
  不过,这种状态将被改变。据报道,在2013年12月初举行的第八届孔子学院大会上,莫言表示,今后会继续写小说,2014年还会完成一部话剧,这部话剧的灵感来自一个青年养鳄鱼当宠物的故事。
  莫言曾公开透露,他的文学处女作就是话剧剧本。他的第一个话剧叫《离婚》,这部作品写完后并没有排演,直到1982年莫言再次翻阅剧本时,突然觉得写得很差,就付之一炬了。1996年,莫言又创作了《霸王别姬》剧本。2011年8月,莫言的剧本《我们的荆轲》在北京上演,反响很好。
  2013年12月19日晚,第二届中华艺文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莫言、李雪健、叶小钢等9名艺术家获得“中华艺文奖”。莫言领奖时说,“应该感谢的人很多,应该惭愧的人是我。今后要做的就是放下奖杯,好好写作,低调做人,争取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本报记者 韩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