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0年9月19日17时40分,澳大利亚悉尼,山东潍坊年仅21岁的姑娘林伟宁获得悉尼奥运会女子举重69公斤级的冠军,这是当时中国代表团获得的第6枚金牌,也是山东省个人项目第一枚奥运金牌。第二天,本报以整整3个版的篇幅报道了林伟宁夺得奥运冠军的消息。如今,时隔多年,林伟宁以及当时本报参与报道的编辑记者仍对此记忆犹新。
追忆夺冠感慨多 2013年12月中旬,记者电话联系到了林伟宁,谈吐间,这位昔日的巾帼英雄更多了一份知性和从容。 “每次想到悉尼,那天的场景就像发生在昨天。”说起13年前的夺冠,林伟宁依然很有感慨,当时由于抓举第三次112.5公斤失败,她被匈牙利选手马库斯落下2.5公斤;挺举进行到第二把时,平时举137公斤如同儿戏的林伟宁又没成功。幸运的是,马库斯第三次试举失败,林伟宁靠体重优势赢得金牌。 “我作为中国女子举重队第三个出场的选手,前面两个队友都夺得了金牌,而且都破了世界纪录,当时我的压力太大了。再加上患了感冒、腰部旧伤发作,状态很不好。”林伟宁说,“万幸的是我没有辜负全国人民的希望,赛后我真是感觉像虚脱了一样。” 仍关注举重发展 林伟宁1978年出生在潍坊昌邑都昌街道双台社区北幸福村,10岁进入昌邑体校,1991年被潍坊体校选中,开始练武术,1992年改练举重,1996年被选进山东省举重队。 奥运夺金,功成名就。2001年九运会后,林伟宁退役,成为山东大学体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林伟宁说:“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求学这几年也是我一生中最充实的日子,我学到的东西也让我以后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大学毕业后,林伟宁到山东省体育总会秘书处任职,现为山东省体育总会副秘书长的她仍关注着举重的发展。“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我不论走到哪里,总有一根长长的线攥在故乡、亲人手里。” 从北幸福村到潍坊市体校,到国家集训队,再到悉尼奥运会冠军领奖台,林伟宁克服一路困难。“在奥运会上那一举,以及之前的种种努力,支撑我的是心中那个梦想和故乡人的期盼。”采访结束,林伟宁还为晚报送上祝福。 “老文体”回忆 惊魂两小时 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本报出版了奥运特刊“圣火2000”,在潍坊轰动一时。说起林伟宁夺冠,时任晚报文体部主任的李彬至今感觉惊魂慑魄:“林伟宁决赛前,我们就是按她夺冠去采访编稿的,压根没给自己留退路。” 2000年9月19日下午4时许,潍坊市体校内的球迷酒吧,两台大屏幕电视的音量开到最大,人们眼睛一动不动盯着屏幕。“下午5时许,抓举比赛结束,林伟宁暂居第二,室内气氛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好在林伟宁挺住了,最终凭体重优势夺冠。”李彬说,看完直播,他马上赶回报社,迅速与文体部的编辑商议专版内容。“不到一个小时,《杜教头“指挥”弟子夺冠》、《惊魂慑魄两小时》和《壮哉,林伟宁!》纷纷出炉,特别是2500多字的《壮哉,林伟宁!》一气呵成,堪称经典。”再次看到当时的《潍坊晚报》,李彬感慨:“很庆幸,当年自己和晚报一起见证了潍坊市、山东省体育史上最有意义的时刻。” 2000年11月底,林伟宁和国家举重队教练沙峰及她的启蒙教练杜伟华做客本报编辑部,和本报记者一起回忆奥运会。 文/图 本报记者 付东升(署名除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