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①出海
②清河渔歌
③小清河——鸟儿的乐园
(摄影:刘增武) |
|

|
|
被家乡人称为“母亲河”的小清河,有着近千年的沧桑历史。它发源于济南市区的趵突泉、黑虎泉等四大泉群,自西向东流经济南、淄博、滨州、东营、潍坊5市10个县市区,于寿光市的羊口镇入渤海,全长237公里,总流域面积10572平方公里,历史上曾是一条集漕运、排水、灌溉于一体的多功能“黄金河道”。曾几何时,它宛如一条洁净的玉带,蜿蜒穿越齐鲁大地,滋润着这方土地,惠泽着这方百姓,繁衍着这方文明。 儿时的小清河 “小清河长又长,山东是个好地方,青山绿水好庄稼,还有大豆和高粱……”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学课本中对小清河真实生动的写照。 那时,小清河还是一条幽静的生态河道,河内流水潺潺,鱼虾跳跃,鹅鸭戏游,两岸杨柳青青,苇蒲茂密。蓝天白云下,随风摇曳的苇丛间时而传出布谷鸟的声声鸣叫,水面上那些叫不出名的水鸟娴熟自在地戏水啄食,河道内扬帆的拖舶不时发出沉闷悠远的汽笛声…… 时至今日,那番古朴自然的秀美景象,依然清晰地留在记忆里。 酷暑难挡的夏季里,沿河人们经常带上苇筐、网袋,不分男女老幼三五成群地涌向河边,戏水消暑摸鱼捞虾。孩子们尤其兴奋,你追我赶,戏闹于苇丛间,捉迷藏、挖河蟹、寻鸟蛋,尽情戏耍。每次归来,人们很少有空手的时候,或蓝蛤、或河蟹、或鱼虾,皆有所获。 记忆里,河两岸的芦苇生长得格外粗壮茂密。那时的农村,农民除了种粮植棉,没有其它收入来源,于是,这茂密的苇丛便自然成了上帝恩赐沿河百姓的无偿财富。各村按行政区域精心管护着属于自己土地上的那片片苇丛,冬季收割后由村里统一售出,年终按工分数值每家分得三五百元现金,这便是全家一年里不菲的经济收入了。 小清河下游由于直接贯通渤海,鱼虾种类特别多,伴随潮涨潮落进退生息,人们便凭经验选定鱼类经常停留觅食的场地张网捕捉。那时的家乡人还没有商品意识,捕捞的鱼虾只供家人或分送左邻右舍食用,剩余的便用一口大缸腌制储存起来,待客迎宾。银鱼、面鱼是较为珍贵的鱼种,对生存环境极为挑剔,但在村边的小清河里却极为常态地生存繁衍着。盛鱼季节,大人们拉着又长又宽的渔网在前面行走捕捞,孩子们三五成群地紧随其后,手提小苇筐捡拾着大人们抖落丢弃的鱼仔小虾,那是乐趣闲耍,也是无意间的劳动和收获。 那年头交通不便,家乡50多公里长的河面上没有一座桥梁,只在三五处交通要道设有船坞,过往的行人车马只能靠摆渡往返。人们渴了便靠近船边,双手捧起清澈的河水痛饮止渴,那时的河水可抵得上现在的直饮水,不用担心饮后腹泻伤身,生长在河边的人们早已习以为常。家乡盐碱地多,地下水卤度高,不具备井灌条件,浇地洗衣、人畜饮用,全靠那源源不断的清河水。沿河村庄大都在村边高处挖出偌大的水池,将河水抽提上来,经过沉淀后直接饮用。因此,往复担水便成了家家户户每天清晨的首件家事农活。现在回想起来,尽管那时生存条件差,生活艰辛窘迫,但那原始古朴、自然天成的生态环境却值得留恋思归。 哭泣的小清河 上世纪,曾有人把小清河的水质变化形象地归结为四个阶段:六十年代饮用灌溉,七十年代淘米洗菜,八十年代水质变坏,九十年代鱼虾断代。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期盼的是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追求的是物质利益的快速提升,然而缺失的却是自然生态理念和环境保护意识。于是,一时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家家点火,户户冒烟”,一批批小化工、小印染、小炼油、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等重污染项目应运而生,城市工业背负着老设备、老工艺、老产品、老市场、老管理方式的沉重包袱,盲目扩产增效,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毫无遮拦地汇入河道,不堪重负的小清河难逃灭顶噩运。 加之那些年北方地区降雨量特别的小,十年九旱,源头的泉群大多有泉无水,小清河失去了源头,走到了尽头。在其后几年时间里,河道由宽变窄,由深变浅,河水由清变浊,由净变脏。 昔日清澈秀丽的小清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臭河”、污水渠。船舶停航了,水鸟远去了,鱼虾绝迹了,苇蒲枯萎了……昔日繁忙的羊口港码头一片沉寂,成了死港、“臭码头”。祖祖辈辈靠近海捕鱼为生的庶民百姓,只好将渔具抛于墙角,把渔船搁置沙滩,无奈地开垦耕耘起那片片脊薄的盐碱地。 由于工作原因,我曾数次参与过小清河污染情况的调研考察,每次看到由污染企业或明渠或暗道倾入河流的滚滚“污龙”,都难免痛心疾首; 每次目睹岸边那满身油污、枯萎衰败的苇蒲草丛,都倍感惋惜无奈,心情总是沉闷酸涩。有一次,为深入了解小清河流域的污染范围和程度,我随同专家团由小清河羊口码头乘船径直向渤海深处驶去,一路边行边看,触目惊心,伴随船身左右的始终是泛着泡沫、黑里透红的浪花和浓浓的油污气味,至20多公里处仍不见清水,更鲜见鱼虾,难怪渔民们弃渔从耕。专家们在叹息,满船人在叹息。 有人说,那是一段代价沉重而又难以绕过的历史发展过程。 那年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很差,小清河遭受污染后的较长时间里,沿河百姓仍然无奈地饮用着河里的水,并浇灌着那片贫脊的土地。长期的污染危害,严重影响着沿河群众的身体健康。有人做过调查,沿河流域各种疾病尤其是各类顽症的发病率,远远高于其它地区。在一个污染危害较重、有着2000多口人的村庄里,患有脾大、肝脏病变等症状者竟达50%以上,该村连续十几年没有送出一个合格的兵员。 在那漫长的近三十年岁月里,无奈的小清河在哭泣,沿河群众在哀叹…… 充满了期待 的小清河 小清河历史悠久,有史料记载:唐朝以前小清河为济水残渠,“四渎”(江、淮、河、济)之一的济水发源于现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的太乙池,随着历史的推进和地貌演变,济水上游逐渐淤塞湮灭,高宗时,又通而复枯,因河水清澈,古称清河。至金代1130至1137这一时期,刘豫在历城华山之阴筑堰(名“下泺堰”),由此向东北方向打通一条与当时“清河”平行的河道,将源于济南泉群的泺水引入新渠,因傍依清河,为加以区别,堰北称大清河,堰南遂名小清河。金元之后,多以盐运为主,故又称“小盐河”。 由于历史上小清河就担负着重要的水上运输使命,故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小清河的管护与治理,仅明、清两代有史料记载的大规模疏浚治理就达30多次。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也一直十分重视小清河的整治。记忆里,大的治理行动有三次: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建国以来较大的一次疏浚治理工程开工; 1996年对小清河干流进行过全面治理,防洪能力由五年一遇提高到二十年一遇;2007年开工的小清河综合治理工程分两期实施,防洪标准由二十年一遇提高到一百年一遇。但这些治理工程大多侧重了河道的清淤和桥梁、码头的建设改造,而危及小清河生命的环境保护与治理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河流水质始终没有大的改观,小清河仍在期待。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繁荣发展,人们开始日益注重环保,关注生态,讲求生存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在转方式、调结构中探求新的发展模式。于是,耗能高、污染重的在建项目被叫停;长期超标排污企业遭重罚、责令整改;与企业生产规模相匹配的治理设施被督促运转。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被严重污染近三十年的小清河水质逐渐变清,沿河两岸绿色长廊和文化景点逐年恢复、扩建,沉寂枯萎了近三十年的生态河道在渐次复苏——小清河充满了新的期待。 去年夏天返乡,特意去了位于小清河入海口的羊口港码头,但见两岸青青,生机盎然,河水不再油污混浊,也没了昔日的刺鼻气味,河面上各类水鸟在自由遨翔,远处不时出现挥圆了渔网的渔民,宽阔的河道内各类船舶穿梭往返,汽笛声声…… 目睹眼前的景象,心中顿觉敞亮开阔,多年郁积心头的忧虑瞬间散失。试想,有了这悠远的历史积淀和眼下的良好开端,加之人们的不懈努力,实现清河人终日期盼的一渠清水、万千鱼虾,天蓝、岸绿、景美的“清河梦”还会远吗? 曹学芹 (作者系潍坊市政协原秘书长,现任提案委主任,曾任安丘市委副书记、市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