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版:潍坊晚报创刊二十周年特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露天等车,站着去温州,已成历史
2014年01月0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露天等车,站着去温州,已成历史



公路客运总站、汽车总站和火车站
  20年前,坐客车出门是“备受煎熬”,露天站着等车,坐硬板座,没有空调,有时还要全程站着,超载慢跑、走搓板路是常事,于是,“有火车绝不坐汽车”成了很多人的出行共识。20年前坐火车也不像今天这么方便,候车厅经常连站的地方都找不到。20年后,说起汽车站、火车站的变化,潍坊人都感慨一番。如今,客车上都是软座,还有空调,非常舒适,而且汽车站的候车厅跟火车站的环境也不相上下。
  要说这些翻天巨变的见证者,最有发言权的当属汽车站、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了,他们向记者娓娓道来……

 公路客运总站 从马路车站到多功能综合服务区
  从“联运公司客联站”、“旅客联运总站”到“潍坊客运总站”,再到如今的“潍坊公路客运总站”,随着名称的变化,乘车环境、办公条件、发车班次也在逐渐变化着。
  1992年进入当时的联运公司客联站工作、到现在已经有21个年头的潍坊公路客运总站办公室主任李宇鹏告诉记者,1993年,联运公司客联站从丁家道口狭窄的院落搬迁到了大胥家停车场,虽然客车有了地方停放,但发车还是要到火车站广场上。“火车站治安亭就是售票室。”李宇鹏说,车辆会从大胥家停车场出发再到火车站广场发车。车辆调度全是露天作业,治安亭只能坐两三个售票员,旅客候车更是无处可坐。
  两年后,车站搬迁到了如今东新街旁的两层办公楼,称作“旅客联运总站”,一楼用作发车位,二楼则当作了候车室。虽然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候车室,而且足有700平方米,却极少有旅客愿意到二楼候车,空荡荡的候车室常常作为车站的会议室使用。发车区停车位有限,有的客运班线仍然在火车站广场停靠发车。
  从2005年开始,潍坊火车站开始改造施工,这也让当时以火车站广场为主要发车区域的“潍坊客运总站”陷入了尴尬境地。随着拆迁的进度变化,车站建设的简易板房四处搬迁。李宇鹏说,火车站施工之后,原本在广场上发车的客车都转移到了和平路两侧停靠发车。“到处都是土,一下雨就像和稀泥。”李宇鹏说。
  从2007年底开始,潍坊公路客运总站正式动工建设。经过近三年的施工建设,2010年10月,全新的潍坊公路客运总站投入使用,全封闭发车,车站“无站可进”、“路边发车”的尴尬局面从此终结。李宇鹏说,新建设的潍坊公路客运总站主楼19层,包括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达到了61000平方米,新候车大厅4500平方米,停发车场地7000余平方米,设置发车泊位60个,设计日发车班次600个。
  除了硬件设施的变化,更让李宇鹏和同事们欣喜的是,新站还配备了空调、航空座椅等设施,安装了电子大屏幕、自动语音广播系统,车站检票、调度、结算全部联网进行。同时,快餐店、商场、酒店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形成了一个集吃、住、购、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
20年沧桑,见证潍坊人出行巨变
 汽车总站 从超载慢跑到便捷舒适
  潍坊汽车总站副站长崔孟林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潍坊汽车总站绝大多数客运班线都是省内线路,可以用“多拉慢跑”来形容。
  车体庞大的解放、东风、黄河是当时客车的主流,这些车共同的特点座位是硬板座,没有空调,甚至连收音机也没有。一条线路基本一天只有一个班次,因此超员是普遍现象。当时还是随车乘务员的崔孟林回忆说,从蒋峪发往潍坊的客车只有35个座位,却硬生生塞进了107个人。“好在当时车速最快不会超过每小时60公里,那种状况下居然没有发生大的事故。”
  除了拥挤,路也难走。崔孟林说从潍坊去往蒙阴只有84公里,由于没有高速公路,也少见水泥路,他们将这条路称为“搓板路”。“跑一趟能把车玻璃震碎了。”
  1994年,潍坊汽车总站首次开通了发往温州的线路,每辆车能塞进80个人,全程1464公里基本上全部站着。“车顶上的货物用一辆卡车也拉不了。”崔孟林说。
  从上世纪90年代鲜有跨省线路,到后来的发车线路覆盖整个山东省,最南到达2000公里外的厦门、石狮,往西可达1500公里外的银川,随着时间的推移,潍坊汽车总站的发车范围越来越大。崔孟林介绍,目前,车站拥有经营线路220条,日始发班次1253个,现有营运车辆863部,其中新车高档车占90%以上,始发通往省内各地、市、县及省外100余个地区,日均发送旅客1.5万余人,高峰时2万余人。
 火车站 从低矮“厂房”到“蝶变”
  潍坊火车站客运车间客运员徐文给记者讲述了潍坊火车站的“蝶变”。 
  在2005年改造之前,潍坊火车站一直沿用着60年代建设的老站房,53岁的徐文称它的外形更像工厂的厂房。
  使用年限太长,老站的密封性差,在缺少空调的冬天,候车对于准备乘车的人们来说是一件苦事。虽然候车厅顶上吊着几个吊扇,屋顶高、风扇小,在炎热的夏天里,指望它来制冷如同望梅止渴。
  十多年前,经过潍坊站的火车只有20多对,而且基本上都是绿皮车,作为在站台维持秩序、引导旅客乘车的客运员,徐文说,一个小时也就能接一两趟车。当时潍坊站使用的仍旧是低站台,站台低于车门三个台阶,老弱病残上车十分不便,而且站台没有雨棚,遇到雨天旅客乘车苦不堪言。
  车站在改造时,按照上级规定不能影响发车,随着板房打游击是徐文等工作的常态。2007年,蝴蝶风筝型的潍坊火车站新站投入使用,立即引来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2009年,动车开始大规模出现,作为胶济线上重要的客运站,在潍坊火车站停靠的车次也越来越多,至12月28日达到64对旅客列车。“现在十分钟就要接一趟车,工作量大了许多。”徐文说,车站陆续建设了雨棚、高站台,今年还新启用了自助售票大厅,旅客出行、购票也越来越方便了。      本报记者 周晓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