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的饮食方式经历了一场蜕变,下馆子不再是稀罕事 20年前,人们把到饭馆吃饭叫做“下馆子”,由于手头拮据,平常人一年当中到饭馆吃饭的次数屈指可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因为下馆子而欣喜若狂。记者在街头采访时经常听到这样一句感叹:“现在下馆子,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 1993年 下次“大馆子”回味好多年 20年前,由于囊中羞涩,下馆子对于潍坊普通市民来说是一件稀罕事。于是,下馆子尤其是下“大馆子”的经历,令当时的人们久久难忘。 家住奎文区广文苑小区的丁先生,是一家棉纺织厂的职工。谈及当时下馆子的经历,丁先生表示:“1993年,我工作5年了,可以说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但除遇到大事需请客外,全年都不下一次馆子,那时候下馆子是一种奢侈,如果去一次高档饭馆,吃得什么菜记得一清二楚。” 随后,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至今都记忆犹新的事:“当时鸢飞大酒店在潍坊是比较有名的,可是我一直没有机会去,只能幻想着在里面吃饭是什么样子。我想里面跟普通饭馆一个样,去过之后才发现,原来跟自己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丁先生告诉记者,单位里有一次举行聚会,选在了鸢飞大酒店,到那时才知道,大酒店的饭菜跟外面做得不一样,菜式讲究,可谓色香味俱全。 “原来真有烤乳猪这道菜,吃到嘴里的时候很兴奋。”谈起这件事的时候,丁先生脸颊泛红,流露出满足的神情,“那时候肚子里缺油水,觉得饭馆里的菜特别好吃。尤其是到鸢飞大酒店吃饭那次,那味道一直记了20年”。 2013年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 如今,各式各样的饭馆遍布大街小巷,传统的鲁菜馆、火辣的川菜馆、日式料理、韩式料理已不再是稀罕物。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口味各异的饭馆中,年轻人喜欢吃有特点的馆子,而中老年人则钟情于老潍县风味。 家住潍城区圣泉小区的小张告诉记者,有朋友来玩的时候,他喜欢带大家去肯德基、必胜客、德克士之类的快餐店吃饭,有时候也去爵士牛排。 “环境好,而且可以通过wifi上网,闲着无聊的时候还可以在里面打打牌,价格也不是特别高。如果哪个店里的菜做得有特色,我们都愿意去尝尝,现在不会觉得什么特别好吃,但是一有稀罕物都愿意去尝尝鲜。”小张表示,随着各种购物广场的出现,吃饭消遣的地方越来越多,饭馆开始打特色牌招揽顾客,深受年轻人欢迎。 “现在下馆子,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家住奎文区早春园小区的张老先生告诉记者,20年前只有烤羊肉串,现在一到夏天满大街都是烧烤摊。“这些年尤其是近10年来,变化真的很大,真是想吃啥就能吃啥。”张老先生感叹道。 文/图 本报记者 李廷辉魏慧敏 贾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