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综合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重点
 
标题导航
诗友给晚报送贺礼
林依轮开口就说潍坊好
秦汉儿子亮相综艺节目
2014年01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友给晚报送贺礼
晚报20岁,潍坊学院的诗人郭顺敏作诗抒怀



  自打2007年在《潍坊晚报》一口气发表了五首古体诗,潍坊古体诗爱好者郭顺敏信心大增,连续两年在《潍坊晚报》投稿,由此结交了一大批诗友。郭顺敏至今作诗千余首,现在已成了小有名气的古体诗人。《潍坊晚报》创刊二十年之际,她特作诗三首以示祝贺,抒发了与《潍坊晚报》结缘的感怀之情。
  首次投稿全文被刊发
  郭顺敏,古体诗人,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总支书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理事。
  郭顺敏从小爱好音乐,喜欢唱京剧,音乐、戏曲的熏陶让她对韵律格外敏感,逐步尝试创作古体诗,她写的第一首古体诗发表在潍坊学院学报上。郭顺敏说,她常把自己写的诗当短信发给朋友逗个趣。后来在朋友们的鼓励下,2007年10月16日,她把《茶赋》五首投给了《潍坊晚报》副刊“艺文流风”栏目,“五首诗都发表了,真是个惊喜,晚报一下子鼓励了我。”
  这次投稿开启了郭顺敏与《潍坊晚报》的情缘。自此以后,每次投稿都能发表,这也引来了大批诗友的关注。2009年4月9日《潍坊晚报》23版刊发了王化勇撰写的评论文章《管中窥月说顺敏》,从专业角度对郭顺敏的诗词进行了评点,“化勇老师说他一气呵成写了这篇评论,可惜我至今也见化勇老师一面。”郭顺敏深表遗憾。
与诗友推敲话费飞涨
  1月3日,记者来到郭顺敏在潍坊学院的办公室,她正趁午休时间为诗友们和诗,题目是以“元旦快乐”开头的藏头诗,互贺新年。“投稿之前,我从没想到有这么多爱诗的人、这么多高水平的人愿意跟我交流。”郭顺敏说,她不断在《潍坊晚报》投稿,开始小有名气,很多陌生诗友与她交流诗词创作。诗友们毫不保留地提意见,推敲字句,这份真诚让郭顺敏感动不已。
  “前段时间,中国社科院古典文学所研究员、辛弃疾研究专家刘扬忠老师读了我的诗,特意根据我的韵脚和诗一首,还亲笔题写书法,作为新年礼物寄了过来,我真是诚惶诚恐啊。”郭顺敏笑着说,她把自己的诗放在博客上,一首《上庐山》吸引了一位画家的眼光,画家以她的诗作为题,创作了几幅中国画。“那位画家告诉我,一看这几首诗,脑子里立即就出现了这些画面。”郭顺敏说,跟诗友交流地热烈又频繁,她每月的电话费噌噌往上涨,“每月一二百元钱,最多的一次到了五百多元。”
写诗初衷是为了减压
  “我爱上诗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诗是我心灵的按摩器。”郭顺敏说,40岁那年婆婆患病卧床,一躺就是8年,郭顺敏坦言,“那时感觉自己就要抑郁了。”
  为了寻求一个减压渠道,郭顺敏想到了写诗。“我的诗从来没有歇斯底里的不满和宣泄,都是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郭顺敏说,心是美的,才能写出美丽的诗句,其实生活的真谛是真、善、美。
郭顺敏诗作选登
  与晚报结缘6年,不论四时寒暑、岁月更迭,《潍坊晚报》一如真诚贴心的老朋友,默默陪伴并见证了我从一名音韵不工的诗词爱好者成长为一名小有诗名的古体诗人。抚今思昔,感慨良多。   
  《诗路花语》
  红湿晓看入诗笺,云叶清风舒笑颜。
  我问春山何日老,秋山问我几时闲。
    文/图 本报记者 孙艺丛 台可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