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N08版:安丘新闻·人文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割席的管宁 一生拒不当官
2014年01月0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割席的管宁 一生拒不当官



这位安丘籍高士淡泊名利、清虚廉白,被誉为“三国第一完人”
  安丘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曾涌现出众多历史文化名人。为传承和发扬历史优秀文化,古为今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共安丘市纪委、安丘市监察局编纂了《汶水清风》一书。
  该书共16万字,收录了安丘历史上从春秋时期到民国末年共80位清官廉吏和义士贤人的优秀事迹,融思想性、教育性和史料性为一体。《潍坊晚报·安丘新闻》今日起,将陆续进行刊登。

  少时就志在养德
锄园得金当石头

  我国古代,素有“立德、立功、立言”三立不朽之说。据道履德,行为世范,是为立德;匍匐为民,泽及百姓,是为立功;言为士则,经典于后,是为立言。《春秋左传》记载三立之中,惟立德最为重要,所以说“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三国之时,在安丘大地上就出现了一位砥砺心志、善行化人、以德行立名的高士——管宁。
  管宁(公元158——241年),字幼安,北海朱虚(今安丘市官庄镇管公社区,时为朱虚县东境)人,齐相管仲之后。史书上说他身高八尺,相貌堂堂。管宁少时贫困。十六岁时父亲去世,亲戚朋友纷纷解囊相助,赠金赈葬。可是管宁分文不取,凭一己之力安葬了父亲。对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来说,卓然自砺、清高素怀的风范已微然透出。
  管宁求学时,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为友善,时人称其三人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可见三人志趣相投友善好学。三人分称龙头腹尾,并非是高下之分。洪亮吉在《四史发伏》中认为分称龙头腹尾是按照三人长幼而定,此可备一说。三人虽相善齐名,但各人志趣还是有所不同的。大体说来,管宁恬静退守,志在养德;而华歆、邴原志在济世,求为立功。于是就有了管宁锄园得金和割席断交的故事。
  《世说新语》上记载,一天,华歆、管宁两人在园中锄菜,锄着锄着,看见地上有块黄金。管宁见了黄金,就把它当做了砖石土块对待,用锄头一拨就扔到一边了。而华歆拿起来看了看才扔掉。这件事说明,华歆遇物不动心的修为和管宁比要差一截。如今,在官庄镇管公社区仍有“挥金坡”、“挥金河”,都是由管宁锄园得金的故事得名的。
  还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在屋里读书,街上有达官贵人经过,轩冕华丽,呵道排衙,非常热闹。管宁充耳不闻,读书如故。华歆却坐不住了,跑到门口观看,并对其威仪艳羡不已。车马过去之后,华歆回到屋里。管宁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开,说:“你呀,不配再做我的朋友啦!”后世的所谓割袍断义、划地绝交,大概就是从这里演变来的。不过管宁的割席,与其说是绝交,不如说是劝诫,希望华歆不要改了初衷。
  这两个故事载在《世说新语》的开端,都很出名。锄园得金的故事说明管宁不为利诱,恬退修心;割席断交的故事说明管宁不为名利,志在育德。所以管宁被后人誉为“三国第一完人”。
客居辽东忙育人
悠然自得拒做官

  管宁虽然学问渊博,道德高尚,但却生不逢时。他所在的年代正是东汉末年大乱之时,一方天子旬日更替,四方百姓民不聊生。中原一带没法再待下去了。管宁、邴原还有王烈几个人相约,去了辽东避难。当时辽东是化外之地,战乱并未波及,可谓是理想的避难地。当时辽东太守公孙度实际上是个地方军阀,趁天下大乱,欲进取中原。是以求贤若渴,欲寻良相辅佐。管宁几个人在中原的名气很大,公孙度对他们的到来自然非常欢迎,专门腾出驿馆来请他们居住。
  可是,管宁既不愿做诸葛亮,也不愿当鲁肃,没有什么“隆中对”、“榻上策”好谈。见了公孙度,管宁只谈了谈经典学术,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闭口不言。拜见过公孙度以后,管宁没有再住驿馆,而是找了一处荒山野谷,自己挖了个土窑居住。
  天下争说英雄时,管宁却躲开名利场,只寻清静地。当时,来辽东避难的流民很多,大家为了将来回乡方便,都住在靠近中原的郡南,而管宁偏偏选择了郡北。为什么?当时人烟稀少,流民也是一种资源。辽东太守公孙度很重视这批流民,想要利用他们。如果大家住在郡南,时时想着回中原去,就会变成辽东的不稳定因素,必然引起公孙度的猜忌。而邴原,不知道韬光养晦,常常就时事大发议论,免不了涉及有政治野心的公孙度。于是公孙度对邴原起了杀害之心,幸亏管宁暗地叫邴原赶紧逃走了。
  管宁自己则在辽东住得很安稳,公孙度猜忌不着他。在辽东的许多中原流民,感于管宁的贤名,都来投靠他,在管宁的土窑周围搭房子居住,“旬月成邑”。管宁善德化人的力量可见一斑。此时,管宁实际上已成为流民的精神领袖。但他只讲文教,不讲武训,还热心地给流民们讲授诗书礼仪这些乱世里“用不着的东西”。有外客来访,他只接见学者类的人,英雄豪杰则避而不见。公孙度听说管宁的行为,知道他不会闹事,也就放了心。而百姓则由于管宁的教育,在当地形成了良好的风气。
  有这么一件事。管宁居住的屯落,只有一口水井,每天打水的人很多,常常为了争水而吵架斗殴。管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自己买了许多水桶,每天早早地把水打好放在一边,自己躲开。大家来了都有现成的水,就争吵不起来了。等人们知道这是贤者管宁所为时,都为自己以前的行为感到羞愧,主动讲起秩序来,争水的问题便彻底解决了。
  还有一件事。流民们在辽东要搞生产自救,开垦田地,种粮为生。管宁也不例外,开垦了一块地。有一回,邻居的牛跑到管宁的地里啃庄稼,管宁把牛牵到树荫下,弄了些草料清水供牛吃喝,照料得比牛的主人还要好。牛的主人听说以后,羞愧的好像犯了大罪似的,以后就把牛看好了,不再让它乱跑。
  公孙度去世之年,其子公孙康掌了权,野心比他父亲还要大,整天想着称王。他想给管宁封个官,让管宁辅佐他,可是慑于管宁的贤名,硬是开不了口。但是,自己用不着,别人也休想,曹操做司空后,下令征辟管宁入朝,公孙康把诏命压下不宣布,管宁当然也就不会知道了。
  中原局势稳定以后,许多流民返回故土。但管宁依然安居辽东。这可能表明了管宁的政治态度,他不承认曹魏王朝的合法性,因此不愿回乡。可是,辽东的局势也有了变化。公孙康死后,其弟公孙恭继位。公孙恭身体羸弱,生性懦弱,没有统治能力,而公孙康的私生子公孙渊偏偏是个雄才,不安于下位。管宁看到辽东快要乱了,这才带着家眷乘船回中原。公孙恭亲自送他,并赠送给他许多礼物。管宁没有当面拒绝。出发时,他连同以前公孙度、公孙康的赠物,全部弃下,一芥不取,保持了他清白的本性。至此,他在辽东已整整生活了三十七年之久。
一生清高淡泊
屡被后人称赞

  管宁回乡,名义上是奉了魏文帝的征辟诏书,实际上是躲避即将到来的辽东之难。回到故乡以后,魏文帝就下诏封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决推辞,说自己老了,实在没什么才能,要求皇帝放过他。魏文帝死后,魏明帝又多次征召他,华歆、王朗、陈群等朝中大臣更是反复推荐管宁,华歆还提出把自己的太尉之位让于管宁。管宁则是一律推辞,到死也没有答应出仕,但太中大夫这个官名算是朝廷强加于他了。正始二年(公元241年),管宁病故,时年八十四岁。
  纵观管宁的一生,真真正正是清高淡泊、冰洁素怀的一生。当时的人对他评价极高。曹魏正始六年(公元245年)诏令称赞管宁贤德:“太中大夫管宁,耽怀首先,服膺六艺,清虚足以侔古,廉白可以当世,宁抱德怀贞,潜翳海隅,此下征书,违命不至,盘桓利居,高尚其事。”《傅子》记载陈群推荐管宁时,对管宁的评价最高:“北海管宁,行为世表,学任人师,清俭足以激浊,贞正足以矫时。”正始二年,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联名推荐管宁,说他“清高恬泊,拟迹前轨,德行卓绝,海内无偶。”东晋安丘伏滔评论魏时青州人物才德,置管宁于首位。陈寿在《三国志》中称赞他:“渊雅高尚,确然不拔”。钱穆在《国史新论评管宁》中云:“但论三国人物,管宁必屈首指。”管宁立德于后,已为天地立心,更为生民立命。安丘清末诗人辛笏臣《咏管幼安》写道:“征车十返尚高卧,皂帽萧然遗世情。身种园蔬当薇蕨,全家风味首阳清。”他这种玄虚淡泊、与道逍遥的精神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于泮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