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百年传奇落幕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重点
 
标题导航
兼济天下
2014年01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兼济天下



早年邵逸夫 吝于行善施德
  邵逸夫这个名字,对于电影事业来说,他是风云激荡的香港电影史上永远的“六叔”;对于金融财经事业来说,他是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果断而霸道的成功商人;外界保守估计其私人资产值超过一百亿港元。但是对于内地公众来说,人们更愿意把他看作一位传奇的教育慈善家。高校里处处可见的“逸夫楼”就是明证,纵观邵氏慈善的去向,教育是重中之重。

  鲜为人知的是,早年的邵逸夫并不热衷慈善,相反,关于他“吝啬”的传闻倒不少。1970年,一家养老院的老人看见邵逸夫每天坐着劳斯莱斯豪华车经过养老院门口,于是冒昧给这位电影大亨写信,请他行善施德。不久,养老院收到邵逸夫寄来的一张仅仅500港元的支票。养老院随即把这张支票退还给了邵逸夫,邵逸夫因此事也被嘲笑了很久。
  1973年,“邵氏基金会”成立了,每年拨款给各大慈善机构,长期致力于文化、教育、慈善事业。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向内地捐赠,这一年他为保护敦煌壁画捐款1000万港元,有关部门特立碑予以纪念。大漠深处,类似的纪念碑不止一个,但惟有同乡邵逸夫是炎黄子孙。
  外界传言中,真正让邵逸夫全身心投入教育慈善事业的原因,或许是他三哥邵山客的经历。1983年,邵逸夫的三哥邵山客中风,陷入昏迷,只能靠药物维持生命。此时的邵逸夫睹物关情,感叹人生匆匆,钱财只是身外之物。邵逸夫也知道,邵山客在新加坡对员工吝啬,很少投身公益,在当地的口碑并不好,但留在身后的名声却不会随着棺材一齐离开人世。邵逸夫不想步三哥后尘。
  1985年1月,也就是邵山客去世前两个月,邵逸夫以邵氏基金会的名义宣布捐出1.06亿港元,作慈善用途。其中730万港元用来资助香港的大学和医院。另外3300万港元则捐给香港以外的六所大学,包括台湾国际艺术学院和澳门的东亚大学等。

关注内地教育 逸夫楼遍布全国
  同年,邵逸夫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内地的教育事业就与邵逸夫这个名字紧密相连。
  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港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邵逸夫视教育为立国之本,为此多年来他尽心尽责,不遗余力。
  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他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不顾耆耋之躯,身体力行视察捐赠项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30亿港元。
  1987年以后,邵逸夫不仅多次回故乡宁波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港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省、市政府就授予他“爱乡楷模”称号,以表彰他为家乡发展作出的贡献。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将一颗新发现的行星使命名为邵逸夫星。这是该台首次以当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在香港创立“邵逸夫奖”,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此奖立意高远,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2008年5·12四川汶川8.0级大地震,邵逸夫捐款1亿港元,折合人民币8000万元。2009年水灾关爱行动,邵逸夫捐款1亿新台币。2013年4月22日,邵逸夫夫妇又向四川雅安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
  截至2012年,邵逸夫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元,捐建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1977年,英国女王册封他为爵士,成为香港娱乐圈获此殊荣的第一人。
  美国三藩市为表彰邵逸夫对该市的福利贡献,将每年的9月8日命名为“邵逸夫日”。

曾担任香港红十字会会长长达26年
  邵逸夫自1977年起加入香港红十字会,出任会长一职长达26年,至今仍是纪录保持者。现任会长杨铁梁赞颂邵逸夫对香港红十字会及公益事业发展贡献良多,对邵逸夫辞世深表哀悼,并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邵逸夫一直赞助该会工作,1984年协助成立全港首个输血服务中心。红十字会称,邵逸夫直至1998年才卸任会长一职,但仍继续担任副赞助人达15年。英国红十字会1983年向他颁发最高荣誉的“女皇荣誉奖章”,表扬他推动人道精神。而邵逸夫担任会长期间,曾推动香港红十字会脱离英国红十字,并与中国红十字会进行互访。
  邵逸夫在1989年曾与访问香港的英国已故王妃戴安娜,一起主持香港红十字会港岛总部的揭幕仪式,其后又捐出1.26亿港元支助总部重建,是该会历来接获最大笔的个人捐款,红十字会就以邵逸夫爵士命名新大楼报答。
大家眼中的 邵逸夫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
  在2012年的“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25年庆祝活动”上,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曾表示,“邵逸夫基金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教育部捐款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教育赠款项目,为内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教育学者熊丙奇 
  教育学者熊丙奇说,教育本就是公益事业,这一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慈善家,也需要更多专业、规范的慈善机构,每一座“逸夫楼”、“逸夫学校”,都是邵逸夫先生投身教育慈善事业的见证。中国教育发展,需要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
  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主席洪祖星
  香港电影制片家协会主席洪祖星回忆与邵逸夫相识的30余年,指邵逸夫最大的愿望是为祖国富强发展教育,并以陈嘉庚为榜样。洪祖星说,虽然在电影电视业成就显赫,但邵逸夫最大的热情投放在教育。“他跟我说过好几次,国家要富强,一定要把教育搞好,一定要培养人才。”
  过去20年,洪祖星陪着邵逸夫走遍内地多个省份,亲眼见证一栋栋邵逸夫楼落成,“只要到学校他都高兴,他每次都跟我说,早年在新加坡见过知名爱国华侨陈嘉庚,陈老先生兴办教育的理念对他影响很大。”
       本报综合报道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