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见到来接自己的弟弟,王焕希激动得直掉眼泪。
见到走失70天的妻子,史之国乐得合不拢嘴。 |
|
|
|
半身不遂的王焕希和迷糊女潘香美都被家人接回
2013年12月18日,本报以“帮他们寻找回家的路”为题,报道了安丘救助管理站收留了5位流浪人员,在妥善安置他们的同时,想尽各种办法帮助他们找回家之路的事情。文章见报后第二天,一位叫刘金艳的流浪女就被家人接回了家,本报12月25日曾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2014年1月9日,又有两位流浪人员王焕希、潘香美的家人分别找到安丘市爱心家园托养服务中心和安丘市精神病防治院,把他们接回了家。春节临近,希望另外两位流浪人员也能早点回家。 王焕希的弟弟 找到哥哥很激动,紧紧拉住他的手 1月9日上午8点多,一位叫王焕军的中年男子来到安丘市爱心家园托养服务中心,找到负责人张黎明,说是要来接自己的哥哥王焕希回家。 这位王焕希老人就是安丘救助管理站收留的5位流浪人员之一,被安置在爱心家园托养中心。安丘救助管理站张站长和爱心家园托养中心的张黎明主任核对相关信息、确认无误后,把半身不遂的王焕希从自己的房间里扶到接待室内。进门一看到弟弟,不能说话的王焕希就激动得哭出了声,拉着弟弟的手不停地抹眼泪。 弟弟王焕军介绍,他们是安丘市郚山镇店子村人,哥哥今年65岁了,没结过婚,孤身一人过日子,去年得了半身不遂。平时他都是自己拿着一个小马扎出门,到村里的巷子里坐坐。去年12月8日那天,哥哥从家里出来后就走失了。尽管家里人一直四处寻找,也报过警,但一直没有找到。 “没想到他住在这里,还照顾得这么好!真是太感谢了!”王焕军激动地说。记者了解到,派出所的民警送王焕希老人到救助站时,他身上穿得很单薄,冻得浑身哆嗦,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给他穿上棉大衣和棉鞋,又送到了安丘市爱心家园托养中心。看到哥哥在这里生活得很好,王焕军感动不已,握着张站长和张黎明的手连声道谢。 张黎明握着老人的手大声说:“太好了,老人家,真为你高兴!”王焕希也用旁人听不清楚的语言支支吾吾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激。一个多月的相处,彼此之间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即将离别,两人都落了泪。 记者了解到,为了帮助王焕希回家,张黎明不知想了多少法子。他把老人的信息发到网上,还用车把老人拉到汽车站,让老人在一辆辆标有站点的客车前辨认,希望能对老人有所触动,获得有用的信息。当时老人看到大盛、郚山等西南山区线路的客车时情绪确实有些异常,但询问他“是不是坐这趟车来安丘的”时,老人又不停地摇头。 “这回可好了,老人终于可以回家过年了!真为他高兴!”临走之前,张黎明还叮嘱王焕军以后要把住址、电话等联系方式缝在老人的衣服上,一旦再走失,好心人说不定会发现这些信息,然后顺利联系上家属。
潘香美的丈夫 辞掉工作找妻子,70天后终于见到 1月9日上午还不到8点,昌乐县营丘镇前张朱村的史之国就来到安丘市精神病防治院,要接妻子潘香美回家。潘香美就是那5位流浪人员中自称“柳行”的迷糊女。史之国告诉记者,原先想象着妻子走失这么长时间肯定是“又黑又瘦没有人样了”,结果见面一看,又白又胖,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史之国说,妻子潘香美今年40岁,他们有个5岁多的女儿。潘香美原来精神就不太好,但生活能够自理,还能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史之国手腿都有残疾,干不了重活,平常一家人靠低保过日子。为了贴补家用,他在安丘市新安街道一家企业找了份工作,一天也能挣六七十块钱。外出打工时因怕妻子走失就把她锁在家里,这样一来她心情烦躁,久而久之病情加重。 史之国清楚地记得妻子是去年11月1日走失的,到现在已经整整70天了。当时,年幼的女儿整天哭着和他“要妈”,自己更是愁得整夜睡不着觉。为了寻找妻子,史之国辞掉工作,走街串巷卖年画,边卖边打听妻子的下落,他甚至想到攒钱到山东电视台去打寻人广告。 “我是昨天晚上得到信息说她在这里的,高兴得我一宿都没睡,今天早上把孩子托付给邻居,带着棉衣、棉被就赶来了。没想到她在这儿吃住条件这么好,都不愿意跟我回家了!”说到这里,史之国脸上乐开了花。 安丘市精神病院副院长王磊介绍说,潘香美在这里的生活、治疗条件都非常好,护士每周给她洗两次澡,帮她剪趾甲等等。他们希望通过治疗从她口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也通过报纸、电视等媒体,帮她寻找回家的路。考虑到潘香美家庭的实际困难,救助站和医院免除了她住院期间8500元的治疗和生活费用,史之国领着妻子高高兴兴回家了。 无论在爱心家园托养服务中心还是在精神病防治院,这些流浪人员都得到了悉心照顾,但这始终无法替代家人在他们心中的地位。春节马上就到了,衷心希望另两位流浪人员也能早点回家。 文/图 本报记者 王玉芳 本报通讯员 张桂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