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潍坊新闻·关注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年的味道

第03版
年的味道
 
标题导航
潍坊四大家族影响齐鲁
2014年01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四大家族影响齐鲁
《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问世,记录28个家族发展史



  山东有过哪些名门望族影响过齐鲁文化,这些大家族又因何兴衰?1月16日,记者获悉,我国首个家族研究书系《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经过4年编纂,于近期问世。书系记录了孔家、牟家等28个大家族的发展史,并揭示家族文化以“文”影响社会的共同特点。在这28个大家族当中,潍坊占了4个,仅次于济宁,在数量上排全省第二。潍坊的这四大家族分别是哪些?他们分别有哪些特点?对潍坊乃至山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1月16日,记者对此进行了探访。
我市数量居第二
  1月16日,记者从山东师范大学获悉,我国首个家族研究书系《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经过4年编纂,于近期问世。书系记录了孔家、孟家等28个影响山东文化的大家族的发展史,并揭示家族文化以“文”影响社会的共同特点。在28个影响山东文化的大家族中,我市就有4个家族,从数量上仅次于济宁。
  “济宁是儒家文化发源地,潍坊地区的文化底蕴也非常丰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化圣地。”《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副主编刘爱敏介绍。在28个影响山东文化的大家族中,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以孔氏、孟氏、清代济宁孙氏、嘉祥曾氏、顾氏5个家族位列榜首,我市以临朐冯氏家族、明清安丘曹氏家族、明清诸城王氏家族、清代诸城刘氏家族四个大家族位居第二。其他家族分别分布在临沂、济南、聊城、烟台、青岛、德州等地。
  此次推选出的影响山东文化的28个大家族是由山师、中华书局、清华大学、人民大学的上百位专家从对山东历代政治、经济、社会或文学、艺术、教育、思想、科举等方面极具代表性的家族中层层筛选的,在各自的地域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谈起编纂该书系的初衷,刘爱敏表示,家族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对家族文化也非常重视,所以重新研究传统的家族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系统研究一个省内的文化世家,这在全国还是第一次。”刘爱敏说。

其他24大家族名单
  济宁:孟氏家族、孔氏家族、清代济宁孙氏家族、嘉祥曾氏家族、颜氏家族
  德州:苏禄王后裔家族、清代德州田氏家族、齐州房氏家族
  临沂:兰陵萧氏家族、汉晋高平王氏家族、南朝东海徐氏家族
  济南:章丘李氏家族、明清新城王氏家族
  聊城:清代聊城傅氏家族、清代聊城杨氏藏书世家
  淄博:唐代临淄段氏家族、明清博山赵氏家族
  烟台:明清莱阳宋氏家族、清代栖霞牟氏家族
  青岛:琅琊诸葛氏家族,魏晋南北朝琅琊王氏家族
  泰安:两晋泰山羊氏家族
  滨州:清代海丰吴氏家族
  菏泽:宋代巨野晁氏家族
临朐冯氏家族 “北海世家”蜚声文坛
  作为明清时期山东地区著名的科举望族之一,临朐冯氏家族自明朝正德至清朝康熙二百余年间,文人辈出,连续七代人中有进士,其家族成员仕途显赫,有八人在正史中有传,是明末清初盛极一时的名门望族。1月16日,记者联系到了临朐冯氏第16世后人冯益汉。
  冯益汉告诉记者,整个冯氏家族在精神品格、文学趣尚的承传等方面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不是偶然的,小而言之,它表现的是一种良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大而言之,它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特征。”冯益汉说,冯氏家族精神与家风概括起来是八个字—“修身济世,敦族睦宗”。
  “冯氏家族的后人也一直用这八个字来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整个家族风气都非常好。”冯益汉说。
  临朐冯氏以文学著称,特别是冯裕及其四个儿子,在复古风气弥漫的明中期诗坛,他们独标真情,反对模拟,尽管声势不显,却独树一帜。冯氏文学世家蜚声文坛,对明末清初文学产生了较大影响,学者称之为“北海世家”。冯益汉告诉记者,如今整个冯氏家族中,从事文学工作的人也非常多。
诸城刘氏家族 “一门三公,父子同宰”
  据《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中《海内高门第——诸城刘氏家族研究》一书的作者张其凤介绍,明清之际,诸城有臧、王、刘、李、丁五姓号称“五大望族”。其中刘姓,就是书中所讲述的诸城刘氏。诸城刘氏不仅为诸城望族之冠,而且在明清山东六十世家当中,也是清代山东世家望族之翘楚。尤其是刘统勋、刘墉父子在乾隆年间同朝为大学士,刘墉之侄刘镮之在嘉庆年间任尚书,三人死后分获谥号“文正”“文清”和“文恭”,被称之为“一门三公,父子同宰”。
  刘氏家族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刘统勋、刘墉父子,他们父子两人先后入相,且为贤相。刘统勋被称为百余年名臣第一,在明清山东世家之中应属绝无仅有之例;而刘氏自五世至十四世,有7人官至二品以上,3人官至一品。
  据诸城市政协文史委的工作人员介绍,刘家的兴旺发达,与其重视文化的传承是分不开的。刘氏家族对后人传播“一曰德行,二曰学问,三曰功业”的理念,族人为官者多在浑浊的官场中保持了一股清廉公正之风。重视教育、诗书传家是刘氏家族的传统。从清顺治年间刘必显考中进士开始,就严厉督促子弟读书,历代科举入仕者不断,家族文化得以传承。即使到了乾嘉年间,刘氏受朝廷恩宠日隆,仍把读书放在首位。
  因为家学功底深厚,刘氏家族中知识渊博、学问精深者代不乏人。同治二年(1863年),刘绍庭编《东武刘氏诗萃》,收录刘氏八代72人诗作,反映了家族诗学之盛,诸城刘氏被称为“山东诗文世家”之一。刘统勋不仅诗文皆佳,还提携了大批后辈学者。刘墉更是学识渊博,被认为“熟于《史》《汉》,博通前人诗书文词,尤精于内典,傍及说部”。
诸城王氏家族 “家声赫然,冠海岱间”
  据《世德名流——明清时期诸城王钺家族研究》一文的作者王宪明介绍,在诸城各大家族中,论人口之多、分布之广、门才之众,首推王氏。一般人介绍诸城五大家族中的王氏,其实包括不同渊源的数支,本书中论述的主要是与王钺同一渊源且在诸城境内的王氏。
  王宪明告诉记者,在清朝康熙年间,王氏家族即已“家声赫然,冠海岱间”,历乾、嘉、道、咸长盛不衰。民国以来,军政界文艺界学术界人才,如过江之鲫。这个家族在文化创造方面,表现出明显的“集群现象”,如王溥长、王心源、王秀南的古琴学,王绪祖、王希祖、王维朴的金石学,王统照、王意坚、王希坚的文学创作等。单看一个人,也许他们的成就并不特别引人注目,但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就和影响则令人惊叹。
  据了解,王氏家族中最为市民熟知的是近代王统照时代的诸城相州王家。诸城相州王家,被称为一个“神奇的家族”,在海峡两岸涌现出了六位著名作家。
  王氏一门的显赫,离不开他们相州王氏家族创立的私立小学。其中王氏家族的四位作家:王统照、王希坚、王愿坚、姜贵(王意坚)都在这所小学接受过初级教育;而王家的三个党派人物王翔千、王乐平、王深林在这所小学受过教育,也曾在这所小学任过教;王尽美等共产党人曾以这里为舞台,进行过不少革命活动。在现代历史上,从这个偏远的乡村小学走出的人才不亚于一所重点大学。
安丘曹氏家族 “一门八进士,重忠孝节义”

  安丘曹氏自明代初年移籍山东以来,以儒起家,兴盛于明清两朝,不仅科举仕宦人数众多,政绩显赫,而且家风严谨,家学深厚,创造了丰硕的文化文学成果。1月16日,记者联系到了安丘曹氏第24世后人曹生成。
  据曹生成介绍,安丘曹氏家族是从农耕走向了仕途。明代初年,安丘曹氏以农耕为业。明中后期,安丘曹氏家族的科举仕宦逐渐兴盛,清代前中期安丘曹氏在科举、仕宦、文学等各个方面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期。“安丘曹氏家族一门出了8个进士。”曹生成说。
  在家风方面,安丘曹氏家族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孝悌”与“节义”传家,以“忠贞”与“济世”兴邦。据曹生成介绍,如今曹氏家族后人仍然非常重视忠孝节义的家风。
  本报记者 赵春晖 李楠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