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年的味道 |
第03版
年的味道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墨尔本日报》在头版刊出整版“给儿书”。(网络截图) |
|

|
|
中国大妈在《墨尔本日报》头版发“给儿书”,引网友有感吐槽 澳大利亚墨尔本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墨尔本日报》以罕见方式在头版刊出整版广告,一位中国妈妈以不逼婚为条件,劝儿子回家过年。这一匪夷所思事件瞬间引发当地热议,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每逢佳节被逼婚”的残酷现实,让大批内地年轻网民感同身受。不少人笑言,“我们是不是该到报纸上登头条找对象?” 报纸登整版广告找儿子 1月14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当地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墨尔本日报》以罕见方式在头版刊出整版广告,一位中国妈妈以不逼婚为条件,劝儿子回家过年。 这则广告以“给儿书”为标题,全文仅几句话:“鹏:打了好多次电话你也不接,或许在这里才能让你看到。爸妈再也不逼你结婚了,今年过年回家吧。爱你的妈妈。”这则消息一出,令众网友纷纷有感吐槽。
逼婚太紧,儿子失去联系 据了解,刊登广告的是一位姓苗的先生,他也是受委托处理此事。苗先生称,这位中国大妈住在广州,儿子在墨尔本留学毕业后留在当地继续工作。这几年家里一直催着他回国找女友结婚,但他迟迟不肯。临近春节,这个话题再度被反复提起,儿子备感焦虑,到后来甚至不再接家人的电话了。 无奈之下,大妈只好托人找到澳大利亚的朋友,在报纸上打广告,“喊”儿子回家。苗先生说,“他们已经想通,不再逼婚了,就是希望儿子能平平安安,过年时回家与家人一起团聚。这些关乎人生的大事,也不能一味相逼。”
折射年轻人社会压力 事实上,中国大妈逼婚已经是一个全社会都关注的话题。“每逢佳节被逼婚”,从20出头到30来岁的年轻人都在默默承受着这一压力。每到过年,被亲友问“有没有男女朋友”“什么时候结婚”,成为很多年轻人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更有甚者,过年时密集安排相亲,也大有人在。 日前,某网站发布《2013年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父母逼婚高招的前三位为:不断地言语催促、发动亲朋群体施压、强行安排各种相亲约会。面对父母逼婚,单身人士首选“躲”;其次是降低择偶要求,赶紧找个对象;女性会用“吵”让父母放弃,男性则会找异性朋友假装女友。 如今,生活压力大、受教育年数的延长、谈恋爱时间变少等诸多原因让结婚年龄“一推再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思想也加剧了单身青年的精神压力。这种矛盾冲突在社会上不断引起热议。“90后也成晚婚族”、“过年租个女友回家”等不时成为媒体头条。 支招 网络春节反逼婚攻略 亲,春节回家吗?回!恭喜你,接下来你将进入长假“年问”对答环节!准备好迎接“有对象了吗”“你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等各种“凶残”逼问吗?近日,网上一条反逼婚攻略视频受到众多网友的追捧,赶紧学习一下,你应该可以平安地将长假“打通关”。 借助道具★★★★★ 手上戴着夜市上30块钱买来的情侣戒指,手机屏保换成跟女孩的合影,通话记录里常来往的人昵称改成“亲爱的”,挂电话的时候一定不要忘了加一句“么么哒(网络用语,在情侣之间常用来代替接吻一词)”,当妈妈问“你有女朋友吗”时,故作娇羞状,眼神暧昧,“呵呵”傻笑就行了。“魅力冬风”评价,这一招成本低易实现,避免与父母正面冲突,堪比迷魂阵,给爸妈无限想象的空间呀。 淡定忽悠★★★★ 参加同学聚会记得要淡定,当别人问起你个人问题的时候,“这年头谁还没几个备胎和暗恋对象啊”,“有几个女孩都挺不错,我好难选择啊!”丢几句这样的话,立马从被动变成主动,让人真假难辨。网友“Clown马”提醒大家,还没到被逼婚年龄的人看着乐一乐,已经迫在眉睫的人看完学几招,再过十几天就能派上用场了。 先发制人★★★ 春节免不了要走亲戚,一定少不了被盘问。当七大姑八大姨还没开口的时候一定要先发制人,转移话题。 如果对方退休了,那就来谈谈“退休金涨了吗?”“血压还正常吧?”如果对方有孩子,就问问“家里孩子成绩好吧?”“今年考上哪个大学?”如果对方是同龄人,赶在对方提问前,先把“升职了吗?加薪了吗?结婚生孩子了吗?”统统抛出去,让对方去纠结吧。 如果实在遇到对方情况不太熟悉的,那就启用终极“杀手锏”:转移话题。让我们来谈谈“今年空气质量不太好啊”。今年,还有比这个更万能的话题吗?除此之外,还有“汪峰是多么想上头条啊,王力宏终于结婚了啊,美女博士都在网上征婚啊……”八卦吐槽都可以,掀起一番讨论高潮的时候马上溜之大吉。 “这得需要多好的口才啊。”网友“至尊玉”认为,还不如假期呆在家里不出门呢!
◎相关新闻 《2013中国职场人自我认知报告》在京发布 破解五大“职场谣言” 你真的了解身边同事的性格吗?中外职场人在工作中的表现有什么不同?性格“霸气外露”才能做领导吗?16日,《2013中国职场人自我认知报告》在北京发布,破解五大“职场谣言”。
谣言一: 朝夕相处,知己知彼? 上班族每天相处时间最长的人,就是办公室里的同事。很多上班族认为,每天的朝夕相处,自己已经非常了解同事们的性格。但是《2013中国职场人自我认知报告》的数据显示,77%的职场人士自我认识与好友印象不匹配。从中一方面可以看出,职场人对于自我的认知程度较低,另一方面,也表明职场人际关系的维护,仅仅依靠工作时间的朝夕相处是不够的,需要更全面地了解同事们的生活和性格。 谣言二: 南辕北辙的中外职场人?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外职场人的形象截然相反。中国员工循规蹈矩、踏实内敛,外国员工则富于创意,热情坦率。但《2013中国职场人自我认知报告》的数据显示,中美均有七成以上职场人属于传统型、经验型大类,而公务员、监督者、保护者这三种细分类型人群,在中美职场人中所占比例均为前三名,排名顺序也完全相同。 谣言三: 职场也遵循“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定律? 在职场中,男性员工给人们的通常印象是自信开朗、抗压力强、公私分明、善于调节情绪缓解压力,而女性员工给人的印象则偏于内敛、敏感、情绪化。但事实上,《2013中国职场人自我认知报告》的数据显示,在女性员工中,冒险家类型的人数跻身前三位。这种类型的员工,头脑运转起来和计算机差不多,善于进行不带个人色彩、宏观的推理。由此可见,女性员工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感性化,反而在理性分析方面,颇有“巾帼不让须眉”的意味。 谣言四: 性格“霸气外露”才能当领导? 在职场人传统观点中,企业领导应该是外向性格的人为好,但《2013中国职场人自我认知报告》的数据显示,在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中,内向性格的人才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21.5%)。由此可见,HR在挑选高级管理人才时,需要根据特定企业和特定岗位的需求来选择评价标准。标准主要看行为能力,如影响力、抗击打能力等,与外向性格相比,内向型的人同样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抗打击能力。 谣言五: 热门职业只与市场需求有关? 针对2014年十大热门职业,《2013中国职场人自我认知报告》详细给出16种性格类型与十大热门职业的对应关系。数据显示,在中国职场人职业性格倾向中占据优势的公务员型、监督者型始终像硬通货一样保持着超强的抗风险、抗贬值能力,无论热门职业如何变迁,这两个类型在热门职业榜单中始终保持着很高的提及率。而相对罕见的几个职业性格类型,如柔术大师、发明家、智者也有相当大的机会在2014年开创属于自己的职业春天。 天际网职业规划专家表示,职业有热门冷门的起落,但性格类型无好坏之分。无论市场需求如何,适合自己的职业才是最好的。 《2013中国职场人自我认知报告》由天际网发布。据天际网CEO李靖介绍,参与此次职业测评的用户总数超过154万,其中男性占54.1%,女性占45.9%。参与用户最多的地区分别为广东、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其他参与用户遍及国内31个省(区、市);参与用户遍及83个行业。 本报综合报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