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1991年,巴黎,对于一个大三学生来说,是一个令人神往又遥不可及的地方,对我们整个班的人来说都是。可是从那一天开始,我们知道,除了时装、香水、塞纳河、咖啡馆,巴黎还有一座米拉波桥。 似乎也是很平常的一天,我们的法国文学课,因为黄希云老师的到来而开课了。那时的他30岁出头吧,刚从巴黎留学归来。他的出现惊艳全场。具体的穿着细节已无记忆,只是他玉树临风靠在窗前,用法语缓缓吟诵出这首《米拉波桥》——“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帅得无人参照。没有人听得懂法语,可是那有什么关系,诗歌的节奏和朗诵者的语调流淌在空气中,余音绕梁,绵绵不绝。 后来了解到,波利奈尔的名作《米拉波桥》,不仅是作者最有名的一首诗,甚至也是法国最有名的一首诗。全诗结构整齐、音韵和谐、意象流动,翻译难度很高。只是因了此诗的出现,米拉波桥名声大振。几乎所有的法国诗歌译本都收入了这首诗,戴望舒、罗洛等十多位中国诗人曾翻译过它。黄希云老师采用的是闻家驷先生的中文译本,他对这个翻译也并不是特别满意,所以他说必须让我们听听原文。 20年后的同学聚会,有人又提起了黄希云老师和《米拉波桥》,大家用普通话、四川话、南京话、武汉话和英语演绎当年的场景,是所有对于青葱回忆的段子中最雅的一段。对于个别当年逃课的人来说,这就成了一个永远的遗憾。 当年的同窗挥手自兹去,四散各一方。我们的爱情,应当追忆么?我们在微信里联络,我们在微博里祭奠,而我在这里望着无声无息的白浪河,又想起“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 陈红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