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蛇舞蜡象春风近,马蹄疾飞云飞扬。马年春节近了、近了、更近了……除了吃年夜饭、游子返乡、归家守岁等这些传统方式外,今年春节你准备怎么过呢,亲们?出去旅游?走访山村?弹弹钢琴?对,就来点有创意的、有个性的、有意义的,最难忘的!看看这几位小伙伴的过年计划,羡慕吧。一起走起吧! 去东北 看雪花 牟瞳,一个“90后”小姑娘,因为热爱旅行,所以马年春节选择在路上。“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尤其是坐在火车上,望着窗外一闪即逝的风景,什么都可以想,又什么都可以不想。长这么大了,我想过一次有意义的春节。”牟瞳告诉记者。 2013年6月,牟瞳用一个月的时间,一个人背着背包从潍坊出发,途经乌镇、丽江,行走滇藏线,到达了拉萨,看到了她向往已久的布达拉宫。牟瞳说,看看布达拉宫是在她心中埋藏了很久很久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2014年春节,牟瞳选择去冰城哈尔滨过。“在电视里看到东北人过年的场景,我很喜欢。坐在炕头上,看着窗外雪花飞舞,很有过年的味道。小时候过年还经常下雪,如今在山东见到雪的次数越来越少,去哈尔滨看雪过年,也算是对童年的一种追忆。”牟瞳说,2014年春节,唯一的遗憾就是不能陪父母一起吃团圆饭了,但父母的支持,是她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本报记者 郑波 骑机车 拜大年 “90后”小孙是个机车爱好者,平日里没事的时候喜欢和朋友一起骑着机车在广场玩。“往年过春节都是和爸妈一起挨家挨户去拜年,前几天和几个伙伴商量了一下,今年准备开着我们的机车去拜年。”小孙说,他把这个想法一说,就立即得到了多位有机车朋友的认可。大家一致决定,在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骑机车去拜年。 “现在已经召集了近10个人了,都是平时玩得好、家住得比较近的朋友。”小孙说,以前大年初一外出拜年时,小伙伴们都是一大早步行凑在一起后,再挨家挨户拜年,走上四五家就到中午了,下午还要继续。今年他们打算骑上自己的爱车,早上集合起来,组成好看的队形后一起到朋友家拜年。“骑机车拜年一是为了节约时间,一上午就能将整个村里的亲戚走一遍;再就是摆成好看的队形骑在路上,既独特又拉风。”小孙开心地介绍着骑机车的乐趣。同时,小孙也保证,一定不会影响交通。 本报记者 张静 弹钢琴 忆往昔 钢琴教师小黄是个宅女,自从同为钢琴教师的好朋友竹子到外地工作后,两个好友难得见一面。今年,她们相约到小黄家,一起弹琴、唱歌、聊天。 小黄说,她和竹子是小时候学钢琴时认识的,虽然从未在同一所学校上过学,但感情一直很好。“2008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潍坊,竹子留在了其它城市。后来我们都做了钢琴教师。”小黄说。 “一个人练琴虽说能够专心,但少了一些趣味。”小黄说,往年大年初六或初七,竹子总会约自己去她家,弹弹琴,唱唱歌。“我喜欢唱通俗,所以竹子总会从网上提前找好一堆适合我的伴奏乐谱,她弹我唱。唱累了,我们就一起坐在琴凳上,来个四手联弹或者翻出以前弹过的乐曲,重温一下。每重弹一遍,对于许多细节的处理都会有新的认识,整首曲子也会演绎得更加细腻。”小黄说起和竹子的友谊,总是刹不住车,她对今年的聚会也特别期待。 本报记者 台可
钻村里 看民俗 34岁的潍坊画家刘铁飞有一项雷打不动的过年项目:跟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张士闪一起,到潍坊昌邑、寒亭等农村看民俗活动,自然今年过年也不例外。 昌邑市围子街道宋庄社区西小章村的小章竹马是刘铁飞和张士闪必看的项目之一。这是一种形式独特、沿袭年代久远的民间歌舞,百余人的竹马队,有故事、对白、舞蹈、演唱,还有武术打斗,十分热闹。 第二个必看的项目是昌邑市都昌街道双台社区东永安村的烧大牛,村民为纪念孙膑,每年正月十四都在孙膑庙旁烧一头四五米高的独角纸牛,以保障孙膑在天宫座驾充足。“那竹扎的大牛有一栋房子那么大,太漂亮了。”刘铁飞指着照片上的“大牛”说。照片上,“大牛”头顶上长着一根逆天长角,直指向天空。 两人之所以每年都去村里看民俗,是为了看这些民俗有什么新变化。“这些活动只有村里有,每年都不一样。”刘铁飞说,今年他们打算去莫言故乡高密看看,“那里的对联跟咱这里不一样,‘出门’和‘见喜’是分开贴在两侧的,很有意思。”刘铁飞充满了期待。 本报记者 孙艺丛 台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