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自古重时节,把对“家”、“人”的爱意倾注于许多礼节、仪式上的表达,春节更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节日。现在,我们虽然保留着许多春节的风俗习惯,但是其背后的含义和渊源却常常被忽略或淡忘。作为拥有几千年民族文化历史的炎黄子孙,我们不应该只是继承传统行为,更应该把它背后的文化精髓发扬光大。 春联 千门万户气象新 春联,起源于桃符,即在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后蜀后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称为我国第一副春联。 不过,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也就是在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 到了明代,桃符正式改称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很喜欢写春联,并在全国推广。他曾为一个阉猪人写了一副有趣的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随着春联的演进,一些极具特点的春联让人印象深刻。“除旧布新,明知往者非来者;改天换地,始信今人胜古人”,郑板桥的这副春联,充满了哲理。“时去兮灵感不减,春来也文运亨通”,郁达夫写的春联,文思涌动,才情彰显。“桃花春水遍天涯,寄语武陵人,于今可改秦衣服;铁马金戈回地轴,吟诗锦城客,此后休嗟蜀道难”,郭沫若的春联字里行间充满豪气。“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事必成,事必成,事事必成”,陈毅此联颇为俏皮。 福字 福到福到惜福缘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墙壁和门楣上贴“福”字。在民间,关于贴福的传说也有几个有趣的版本,其中最早一种说法是与姜子牙相关。传说当年姜太公封神的时候,他的夫人也前来讨封。一身正气的姜太公哪里容得,便生气地把自己的夫人封了一个“穷神”,并限制她不得到有“福”字人家去串门。封穷神这一天正是旧岁除夕。百姓知道了这个情节,于是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了“福”字,不让穷神进家门。 而人们把“福”贴倒的习惯却是来源于明朝。当年朱元璋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不识字的把“福”贴倒了。皇帝知道后大怒,马皇后息事宁人编造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顿时气消。 这样的传说让百姓十分乐于接受,每当贴倒福时,都会欢喜地念叨着“福到了!福到了!”,将各种朴实而美好的愿望倾注其间。 年画 民间大百科全书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创造喜气洋洋的新年气氛,又借以祈求上天赐给幸福,消除灾祸与不幸,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帖”,清朝叫“画片”,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道:“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 剪纸 窗花盛开喜气来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为“窗花”。 自古以来,剪纸与立春这个节令,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在诗中写道:“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诗中的“荆俗”、“晋风”就点明了这种风气。 宋、元以后,剪贴窗花迎春的时间便由立春改为春节,人们用剪纸表达自己庆贺春来人间的欢乐心情。剪纸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春节气氛,更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事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春节装点得红火富丽,因此被人们代代相传下来。 本报综合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