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年的味道
 
标题导航
读书成癖为人生一大乐事
2014年01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读书成癖为人生一大乐事
  耿春元近照。
  耿春元于上海留影。



  耿春元,1943年生,青州东夏镇耿家村人。1977年在《山东文学》发表诗歌处女作。1982年开始发表小说,已出版中短篇小说自选集各一部,以及微型小说、散文随笔等作品数百篇。有作品被《小说月报》、《读者》等选刊选载和收入《世界微型小说经典》(中国卷)《中国新文学大系》(1975-2000)等多种文学典籍。其中《习惯动作》选入高中《现代散文选读》、《银元》入选大学《英语翻译教程》。
 

  读书对于我已经成癖。老伴说不是癖,是种病!于是赶快查词典:“病者,是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癖”的解释则是“嗜好”两个字。仔细想想老伴说的不无道理,是有病。
深受堂兄影响,迷上读书做有思想的人
  小时候,家族中堂兄最有学问,我便非常敬仰他。他在外地工作,一年中只春节回家一次。只要他回来,我便成了他的一条小尾巴,走到哪跟到哪。他除了给几位长辈拜年外,总是到村子东北角一间草棚里,跟“五保户”耿生元说好长时间话。耿生元和我平辈,我跟堂兄都叫他生元哥。有着百余户的耿姓村子里,应该拜望的不计其数,堂兄却忘不了到生元的草棚里说好长时间话。生元一生未娶,无儿无女,又无近亲,晚年就成了村里跟乞丐差不多的五保户,自然也就无人跟他来往。许多人甚至连正眼瞧他都不会。在我眼里堂兄是大人物,却毕恭毕敬地到他草棚里说好长时间话。
  曾经问过堂兄为什么,堂兄伸出食指点了点我的脑门儿:“在这儿,是——‘思想’!人无贵贱,只从这里分高低。”还是不太懂。因为那时年纪小。后来它却像一粒种子,生根、发芽、成长,竟然影响了我一生。
  一生敬佩不趋炎附势、没有媚骨的朋友。经常是与有的人彻夜长谈谈不够,与有的人见面半句都嫌多!不论他是谁。这大约是思想者共有的脾性。
  说文章是思想的产物大约不差。因此,文友们凑一起总是平等的——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有区别的只有思想——无论贩夫走卒还是达官贵人。否则,还作什么文!
  奴才把自己造成奴才,英雄把自己造成英雄。
  蓝天白云,芳草萋萋,牧童骑在牛背上,只差一把横笛了。
  于是,便迷上了读书。
  我年幼丧父,孤儿寡母过日子。母亲脾气暴躁,管我极严,一心想把我调教成吃苦耐劳、听话孝顺的庄稼里手。
  我却迷上了读书。
  “又看书!书能当饭吃?”——母亲这声喝斥,随时炸响在我的耳边。因而,柴禾垛里、场院屋里……都是我躲着母亲看书的地方。
到图书馆借书,就像羊吃草想一口吃光
  我是1958年进城参加工作的,离开母亲的管教,有一种解放了的感觉。我说的是读书。
  从1958年参加工作到“文革”开始前,是我读书的黄金岁月。我曾经拥有一张县图书馆六个人的小组借书证。那些日子我读起书来就像羊吃草,恨不得把眼前的草一口都吃光。
  那时图书馆藏书最多的是“老大哥”的书。“老大哥”是指苏俄。普希金、高尔基、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艾特玛托夫还有屠格涅夫以及契诃夫……一个一个地借来读。世界文学走到今天,我仍然认为,他们是世界文学难以超越的高峰!读到现当代中国文学,感觉不行了。那时沈从文、张爱玲还被“政治”封闭着,连名字都听不到,遑论作品了,好在还有鲁迅、郭沫若。
“文革”中偷读《二十四史》
  当我把求知的触角伸向中国古典文学的时候,“文革”来了。
  “文革”来了,几乎一夜间全中国便无书可读了。那时我年轻,一个不甘寂寞的年轻人紧跟伟大领袖毛主席“造反”了。最使我难忘的是“造反”期间我亲自指挥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武斗!右边口袋装着《孙子兵法》,左边口袋装着《唐诗三百首》,堂·吉诃德似的英勇上阵了。结果是纸上谈兵,我指挥的“队伍”被打得落花流水,许多伤员被抬进了“战地医院”,我则临阵脱逃。得亏没有死人,不然我的人生履历就得改写了(有一次武斗就死过人,后来有三个头头入狱,其中一个判刑20年)。这一仗之后我的威信扫地,没有人再信任我了。
  这天傍晚我摸进了一位读友家里。在他家我得到了一部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我反穿皮袄缩在他家的一张破床上,读了个死去活来昏天黑地,彻底过了一把读书瘾。我问他可还有书,他悄悄告诉我:“有,全套《二十四史》!你可以先看《三国志》,看完一本来换一本,千万小心;典型的‘封资修’呀,弄不好要惹祸的……”
  我终生忘不了这位读友。两派斗争激烈,工厂停产学校停课,天赐的读书良机,而且读的是《二十四史》!后来我经常想,如果失去了这次阅读《二十四史》的机会,可能一生也补不上。特别是《史记》。《史记》集史学和文学双重贡献,中国古代无人可比!与《史记》相遇是种缘分。感谢这位读友。若干年以后写过一篇《读友》小文,介绍过在那特殊时期结交的几位读书朋友,有一节是这么写的——
  那场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不幸被我们摊上了。却偏偏喜欢读书。可读的书却极少。还要冒风险。遇到一本好书经常是你读完偷偷传给我,我读完偷偷递给他,像地下工作者传递情报!那时读书的目的非常纯粹,纯粹得令人感动。后来有的读友读得少了,都忙呢,忙家庭,忙生计……但有了书卷打底子,即使清贫,也不会丢了做人的身份的。
有书可读是人生大快乐
  最后,应该说说写作了。
  不是书读得多了就能当作家。不是。当作家需要天分,更需要机遇。我没有像那位读友已经修炼成仙,我是凡人。在那个一篇小说在全国获奖就可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年代,我也曾努力过。结果发现,某些获奖作品并不比自己的某篇作品好到哪里去。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你连别人的作品的好孬都看不出来,你绝对不具备写作的条件。”反过来说也一样。我有这个自信。如此说来就是机遇了。不是说只有我缺少这个机遇,其实天下文章的命运都是一样的,我不过是拿自己举例而已。
  已经时过境迁。如今偶尔涂鸦纯属习惯使然。大凡正常人已羞于与文学为伍的时候,读书对于我已经成癖。老伴说不是癖,是种病!于是赶快查词典:“病者,是生理和心理上发生的不正常的状态”;“癖”的解释则是“嗜好”两个字。仔细想想老伴说的不无道理,是有病。譬如,为了有时间读书,曾经放弃过许多赚钱的机会,还自我辩解道——赚钱需要时间,读书也需要时间,你有时间赚钱,你就没有时间读书,一个人没有两次人生!
  那么是赚钱还是读书?读书和赚钱孰轻孰重?这问题严重了,严重到脑筋短路啦——
  没有钱怎么活人?
  于是便修正道:有件事干,有碗饭吃,有本书看,人生大快乐!
  于是这话便成了我的座右铭。    
         耿春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