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华,1947年出生于山东省昌乐县于家庄。1966年高中毕业于青岛一中。曾任教师、昌乐县文化馆干部、昌乐县文化局副局长、潍坊电视台专题文艺部主任。1998年6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尤庄的蒲团》、《桥》,散文集《咸菜瓮》。20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庄户人是天》由青岛电视台录制,中央电视台播出。
大半辈子,写了几十篇小说,粗略盘点,稍感满意的,不过一两个人物,还有几棵树。 对我的小说创作来说,《奇树志》是一个转折点,举足轻重。它让我找到了一种新思维,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遵王希坚意见修改,《尤庄的蒲团》崭露头角 我的作品中,第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形象叫老杨,外号蒲团,是小说《尤庄的蒲团》的主人公。老杨的出世,可谓一波三折。 1981年,我到诸城参加小说学习班,有幸见到了久仰的文学前辈王希坚老师。我把带去的《尤庄的蒲团》的初稿交了上去,试图碰一碰运气。我惴惴地等了几天,未得到回音,却听说王希坚老师已经回济南去了。过了些日子,《山东文学》编辑部打来电话,让我去改稿子。我匆匆赶到编辑部,却没有见到王希坚老师。接待我的是梁兴晨老师。梁老师说王希坚老师已调离《山东文学》社,留下一张关于《尤庄的蒲团》的稿签。在这张普通的稿签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对《尤庄的蒲团》的评价和修改意见,突破“初审意见”、“终审意见”等栏目格局,一气呵成。如此仍意犹未尽,又将纸的反面写了个满满当当。我久久端详着文末的“王希坚”仨字,心潮难平。尤其令我感动的是,王希坚老师在对稿件的处理意见中特别强调:要请作者来编辑部面谈,以免作者对书面意见理解有误,将稿子改糟了(大意如此)。 梁兴晨老师遵照王希坚老师的嘱托,指导我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尤庄的蒲团》。稿子在1981年第12期《山东文学》发表,且是头题。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一年一度的山东文学优秀小说评奖中,《尤庄的蒲团》榜上有名。这虽然不是什么大奖,但对于刚刚在文坛上探头探脑的我来说,意义却非同一般。我必须抓住这个机遇,踏着这刚刚迈上的小台阶,在艰难的文学小路上攀登。
写最熟悉的人和事,《姜守本进城》几经修改 颁奖仪式是在1982年《山东文学》社举办的小说学习班上举行的。领回奖状,踌躇满志的我,面对格子纸一筹莫展。越是想把稿子写得出色,至少超过《尤庄的蒲团》,越是什么也写不出来。构思改了一遍又一遍,题目换了又换,折腾得寝食不安精疲力竭。 我像一头困兽,左冲右撞,怎么也找不到突破点。突然有一天,文学先辈和师长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我脑际一闪:写自己最熟悉的人和事!这既是常识也是经典。它让我想到了姜守本,确切地说,是姜守本的原型。他是我的异姓长辈,我们同在一个生产队。他勤劳、善良、怕老婆……许多故事呈现在我面前。以姜守本进城坐汽车老婆没给车钱为主线的故事情节立马形成,《姜守本进城》的架子很快搭就,姜守本这个人物形象也活了起来。在这里,无论故事还是人物,基本都是虚构的,原型只是一个诱因。 稿子寄往《山东文学》,不久即接到编辑部的电话,要我前去改稿子。指导我改稿子的仍是梁兴晨老师。梁老师看过修改稿,肯定进步,指出不足,提出希望。我心悦诚服,跃跃欲试,竞技状态极好。如此几个回合下来,梁老师端详着稿子,说还不够味儿,再改一遍吧!怎么算够味儿?我心中无底。梁老师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我明白,这是老生常谈,却接近于真理。于是挖空心思,又改了一遍。梁老师端详着稿子,看看停停,半天才得出结论:还是不够味儿。这一次,我实在是没招了。梁老师看过稿子,读懂了我的心态,不无遗憾地说,就这样吧,还是不够味儿。他也只好缴械了。 稿子在《山东文学》1982年第12期发表。 多次被转载并获奖,广播剧电视剧接连出炉 1983年第3期《小说月报》转载《姜守本进城》。翻开1983年第3期《小说月报》,目录上赫然印着蒋子龙、史铁生、苏叔阳、高缨、迟松年等一串大名,我的名字排在苏叔阳之后,位居第四。 《姜守本进城》当年获《山东文学》1982年优秀短篇小说奖。1985年,被四川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农村文化站文艺小丛书《鹅湖水妹子》收入。1995年10月,在《山东文学》创刊四十五周年小说评奖中,获优秀作品奖。1999年,入选《山东新文学大系<当代部分·小说卷三>》。1983年9月,由苏位东改编为小扬剧《卖笤帚》在《剧本》杂志发表。 1984年5月,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改编为电视剧《姜守本当家》(唐彦林、赵玉嵘编导)投入拍摄,8月,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同时,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演员修宗迪改编为广播剧《守本老汉进城》,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姜守本第二次“出山”,是在小说《桥》中。《桥》发表于1995年第9期《山东文学》。1995年第12期《小说月报》转载。1996年12月,获齐鲁作家小说精品大展优秀作品奖。《小说月报》只转载过我两篇小说,都是以姜守本为主人公。这并非巧合。 姜守本第三次“出山”,是在20集电视连续剧《庄户人是天》中。《庄户人是天》由我编剧,姜守本为剧中男一号人物。青岛电视台于2000年七、八月间录制,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于2001年7月18日首播。
改变写作模式 开辟创作新路 1990年10月,昌乐县文化中心大楼落成并投入使用,举行剪彩仪式。时任《山东文学》主编的邱勋老师作为贵宾应邀出席。其时,我的小说创作正走入低迷:不改弦更张,势必被淘汰;追潮流走新路,又力不从心。我尝试着一改过去的思维定势和写作模式,写了一篇《奇树志》。趁邱老师在昌乐,我将《奇树志》给他,请他判定。他很快看完给了一个意想不到的评价:很好。然后跟我详谈得失长短,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嘱我改好后寄给他。最后他又说,最好再写两篇,一起发,冲击力大一些。 《山东文学》1991年第3期头题位置发表了《郭建华小说三题》,《奇树志》之外,还有《某公三忌》《幸运的小花》。《奇树志》获1991年《山东文学》优秀小说奖。 对我的小说创作来说,《奇树志》是一个转折点,举足轻重。它让我找到了一种新思维,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发表于《山东文学》2000年第6期的小说《山东无死槐》,是这种新思维、新路子的又一个较为成功的尝试,且较《奇树志》又远走了一步。两篇小说写的都是树。但树只是一个载体,内涵是人,社会,甚至哲理。一位文友告诉我,为了解读《山东无死槐》,反复读了5遍。他的说法或许有些夸张。无论如何,若没有《奇树志》,我也许只能一条路子走下去,或者很快会走到尽头,终结我的小说创作生命。 郭建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