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年的味道
 
标题导航
钟情文学 30年痴心不改
2014年01月26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钟情文学 30年痴心不改
  郑海翔近照。
  郑海翔在美访问留影。



  郑海翔,笔名芳洲,1955年7月生,山东胶州市人。1993年调入潍坊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国家一级作家。获“潍坊市杰出文化工作者”称号。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发表出版文学作品约150余万字,其中:长篇小说两部;中短篇小说50余部(篇),曾多次获奖。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委员、潍坊市作家协会主席。

  1988年,中国作家协会下属的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决定联合举办首届作家研究生班,于当年秋天从全国选拔了42名有一定创作成就并且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作家学习,我有幸被录取为学员。经近三年的离岗全日制学习,于1991年上半年毕业,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莫言、毕淑敏、余华、迟子建等文坛精英当年都是这个班的学员。
在全国文学大潮推动下开始自学写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伴随着“文革”的结束,文学开始复苏。1977年,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轰动了沉寂多年的文坛,被视为“伤痕文学”(后来称之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从此,文学的大潮迅速形成。
  在文学大潮的推动下,全国涌现出一大批立志成为作家的文学青年,我便是其中的一员。
  我是1980年开始学习文学创作的。当时我已在胶州市第二轻工业局工作了五年,从事文字秘书工作。我从小爱好文学,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开始读小说,读的第一本小说是《林海雪原》,虽然里边的字还认不全,但读得很入迷。
  毋庸讳言,搞文学创作是需要天赋的。但要想成为作家,只有天赋还是不够的,除了需具备遣词造句的基本能力和一定的生活阅历之外,还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修养,掌握文学创作的规律。
  于是,我开始了自学。利用业余时间一面练笔一面学习中外哲学美学和心理学名著,包括马克思、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的哲学和美学,还涉猎过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同时,大量研读了中外文学名著。

接连发表中长篇小说后进入专业创作
  默默拼搏了四年多,终于有了收获。1984年,我的处女作《秦斐》——一部7万字的中篇小说发表在山东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大型文学双月刊《柳泉》第五期上(《柳泉》后来移交给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办,改名为《时代文学》)。那一年我29岁。
  当时正处在文学大潮的顶峰时期,作品发表后轰动了胶州市。因为那是胶州市作者发表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很重视,给予了我很大鼓励。接着我又创作了六万多字的中篇小说《阙如》。1985年,山东文艺出版社约我写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并邀请我参加了7月份在博山召开的长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当时全省共有七八位重点作者参会,我的构思提纲得到了认可。当时我仍是业余创作。会后,山东文艺出版社委派一名责任编辑赶到胶州,通过市委宣传部向单位给我请了两个月的创作假。
  当时正是夏季炎热的八、九月份,两个月里我每天都是从上午12点左右开始坐下来,一直写到第二天早上四五点钟,睡到上午12点之前起床吃午饭,然后再写到第二天早上四五点钟,就这样连轴转,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
  一个半月后小说快要完稿时,我的身体出了异常的状况:感觉心脏一下一下跳到了嗓子眼里,手也随着颤抖,影响写字。检查后医生告诉我,病因是长期劳累和睡眠不足。创作假的最后一段日子里,我靠服用“心得安”完成了20万字的长篇小说稿,一气呵成,后来定名为《背叛》。
  交稿半年后,山东文艺出版社打电话让我去社里面谈。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了济南,总编辑李新民先生亲自和我谈,结果令我喜出望外。他们认为小说写得很不错,水平出乎他们的意料。
  在我的创作生涯中,1986年是个丰收年。五月份,六万多字的中篇小说《阙如》与赵冬苓的《凯旋门》合集由山东文艺出版社用单行本出版;11月,24万字的长篇小说《背叛》出版,印数近3万册。后来山东文艺出版社又组织召开了《背叛》专题讨论会,山东文学评论界给予了较高评价,有多篇评论发表在《大众日报》《文学评论家》《学习月刊》上。《背叛》也是胶州市建国以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自然又引起了轰动。市委书记在会议上把《背叛》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成绩给予了表扬。我于那年五月调入胶州市文化馆工作,之后又调入了新成立的胶州市文艺创作研究室从事专业创作。

离岗深造与莫言等多位名作家是同学
  1988年,中国作家协会下属的鲁迅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决定联合举办首届作家研究生班,于当年秋天从全国选拔了42名有一定创作成就并且有发展前途的青年作家学习,我有幸被录取为学员。经近三年的离岗全日制学习,于1991年上半年毕业,并获得文学硕士学位。莫言、毕淑敏、余华、迟子建等文坛精英当年都是这个班的学员。同为学员,相比之下我自惭形秽。
  不过,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深造,我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确实有了很大提高。1989年,我的一组短篇小说《乡村纪事三题》获《青岛文学》年度优秀小说奖,并有多篇专题评论。之后发表在《人民文学》1990年第一期上的短篇《多维空间》被《新华文摘》1990年第五期选载,并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九九O年短篇小说选》。短篇小说《红草》发表在《十月》1991年第二期,被《新华文摘》1991年第六期选载,并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九九一年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每年都要从全国重点文学杂志和选刊发表或选载的若干短篇小说中,筛选出三十篇左右结集出版。在以往每年一届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评奖中,凡是被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年度选集中的短篇小说,获奖的篇数占集子总篇数的90%以上。遗憾的是,自1989年六四学潮动乱之后,所有的文学奖项都停止了评奖,我失去了两次竞争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机会。

笔耕不辍 作品不断
  接下来我接连创作了长篇小说《热的冬》,分为四部系列中篇:第一部《热的冬》、第二部《晕眩》、第三部《心之泊》分别发表在《十月》上,第四部《风》发表在《时代文学》上。第一部《热的冬》在《十月》1993年第三期发表后,被《小说月报》1993年第十期选载,后来又被三家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集选入出版,产生了较大反响。第二部《晕眩》发表后被两家出版社出版的中篇小说集选入出版。发表在《当代作家》的中篇小说《苦笑》分别被《中篇小说选刊》1995年第一期和《小说月报》1995年第三期选载。中篇小说《归去来》在《当代作家》发表后被《中篇小说选刊》1997年第二期选载。发表在《长城》上的中篇小说《红尘一叶》被《小说月报》2004年增刊选载。
  1996年4月,《十月》《小说月报》《作家报》及潍坊市文联联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芳洲作品讨论会”,在京的部分著名文艺评论家、学者、驻京新闻单位的记者以及多家文学期刊的负责人参加了这次作品研讨会。
  2009年12月,受中国作家协会委派,我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团员访问了美国,也是潍坊市迄今为止唯一以中国作家代表团团员身份出国访问的作家。           郑海翔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