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年的味道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记者带您逛逛老潍县大集
2014年01月29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带您逛逛老潍县大集
  ◥沙滩大集赶集人摩肩接踵。
  老潍县大集上的小吃摊。  大集上一个小吃摊座无虚席。  潍县大集上的说书摊。



  早年的“潍县大集”是啥样?近日,记者就此采访了三位“老潍县人”,他们分别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家干、潍坊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退休教授王学坚及潍坊文史爱好者宋传印。三位老人对“潍县大集”的记忆依然清晰,在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潍县大集在全国非常有名,颇有“大潍坊”的霸气。年集聚吃喝玩乐于一体,热闹非凡,平时大集上生产、生活用品样样俱全。
老潍县大集由三个分大集组成
  谈及老潍县大集,今年75岁的宋传印所说的第一句话是:“以前的大集可大了,有六七里路长。”老人说的是潍县沙滩大集。
  在20世纪30年代,老潍县大集由南门大集、东关大集、沙滩大集三个分大集组成。南门大集位于南门外和南北月河崖街(今胜利西街和平路至月河路路段),主要销售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蔬菜、水果、生食、熟食等。
  沙滩大集主要分布在白浪河两岸,从洋灰桥(今彩虹桥)向北一直过了大石桥以北(至北宫桥),到张家庄附近。除坝崖和沙滩上的店铺、摊位外,每逢大集还有牲口市、铁匠市、破烂市等行业市肆。
  “牲口的叫声、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讨价还价的吆喝声,特别热闹。”于家干告诉记者,距离沙滩大集不远,进东关就是南下河、北下河商贸区,这儿主要经营布匹,是潍县的支柱产业。在北下河北头,有座过街楼,名为绿瓦阁,绿瓦阁以东便是鱼店街,王学坚至今回忆起来,还是“满街上都是鱼腥味”。
尝过集上美食味道至今难忘
  在宋传印的记忆里,老潍县大集是孩子们的天堂,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玩具,玩够了还可以向大人要零花钱,买各种好吃的,如朝天锅、煎饼、年糕等,在大集上边耍边吃最恣儿。
  说起老潍县大集上的美食,宋传印兴奋地坐直了腰,他说:“我记忆最深的是跟着表哥去赶沙滩大集,第一次吃绿豆丸子,那香味至今都忘不了。热乎乎的绿豆丸子再加上煎饼,甭提多香了。”
  宋传印表示,绿豆丸子是用绿豆粉和萝卜丝和在一起,做成小丸子,先用油炸透,再倒上卤子放上香菜、葱、辣椒面等调味品。
  于家干补充道:“老潍县大集上有三大汤锅:一是绿豆丸子,二是全羊汤,三是朝天锅。经济实惠,连吃带喝。”
  于家干遗憾地说,现在绿豆丸子已经失传,那种印在脑子里的味道,只能一遍遍回忆了。
赶年集的群众据传达到十万
  在平时,老潍县大集上的摊位位置基本都是固定的。但是过了农历腊月廿三后,大集急剧升温,摊位不再按照顺序。
  于家干说,尤其是卖肉的摊,有句老话叫做“过了廿三,就乱了竿子”,说的是乡下屠户进城卖肉,除在大集上卖以外,还在街道上出售,墙边竖着好多竹竿肉架,可是到了腊月廿三之后,竿子就乱了套,大家发现空场就摆摊,这也是大集繁忙的表现之一。
  年集比平时要大很多,南北方向比平常长出两公里,过年所需年货在这里都能买得到,在此交易的群众号称有“十万之众”。在春节前,老潍县大集是胶东半岛最大的集市,人山人海,蔚为壮观。许多外省的商贩也来赶集,甚至新疆的客商也来进货。
节后大集是人们狂欢的场所
  全家人团团圆圆地过完春节,到了初一拜完年后,就又上大集了。“从初一到十五,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玩耍,人山人海的。”宋传印回忆道。
  据老人们回忆,这个时候大集上卖东西的商贩少了,主要是一些大众消费娱乐项目,如耍猴、唱戏等。
  “那时没有电视和电脑,人们的娱乐项目非常单一,由于不用干活,不管男女老少都赶大集。”于家干说,按照老传统,在正月十五之前,大部分铺子关门歇业,老百姓所需的生活用品都是在节前储备下,节后的大集是供人们狂欢的场所。
经纪跑腿赚钱
  “有个老说法:黄县的嘴子,掖县的腿子,不如潍县的鬼子。”宋传印说,可见潍坊人的“鬼”(聪明),是出了名的。这缘于许多外地客商初来乍到,不了解本地行情,不知道潜在客户或卖点在哪,这时中间商便开始忙活起来,积极地活动于买家和卖家之间,俗称“经纪”。慢慢地,生产商开始找“经纪”推销,而买家也开始找“经纪”买东西、进货。
  宋传印说,当时他外婆家卖蓝印花布,有时发现缺少原料,便在大街上招呼一声“经纪”,他们便直接送到家里,从中赚取差价。
  而潍县大集作为交易集中的地方,各行各业都有“经纪”。于家干说,尤其是外地客商,在本地“经纪”帮助下,买卖过程更顺畅了。有很多外地客商、手工业者来的时候,在“集除”(即大集前一天)就能完成交易。“经纪”都是聪明人,懂行情,能说会道,促进了交易的完成,买卖双方都离不开他们,将人称为“鬼子”,其实是一种笑谈。
能工巧匠云集
  潍坊要铁匠有铁匠,要木匠有木匠。“第一批洋车是从日本引进的,可手巧的潍坊人一看,自己就能做出来。”于家干说,所以周边县城需要洋车的人,无需再从日本进口,到潍县订制即可。
  “还有一句老话叫做:买不着的上潍县,卖不了的上潍县。”宋传印说,在老潍县大集上,就没有交易不了的东西。
  据介绍,老潍县有几十家棺材铺,还有做扁担的、做水桶的、做铁锨的。“根据土质不同,铁锨也有多种。临沂的黄土硬,就买板锨;北边的土软,就用簸箕锨。”于家干说。据史料记载,潍坊曾以“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而闻名遐迩。这些皆活跃在老潍县大集之上,无疑鼎助了大商埠的辉煌。
   本报记者 孙艺丛 台可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