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聚焦两会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郑建伟 中国农工民主党潍坊市委员会副主委 整治污染,建美丽滨海 观点:滨海是潍坊的未来,滨海的生态环境应该成为潍坊的名片和标杆,要把滨海发展成为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公共服务、生活品质俱佳的现代工业新城,就绝不能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建议:从根本上提升滨海生态环境品质,严格制定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准入条件,所有新、改、扩建项目,未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坚决取缔非法开采地下水和非法自备井,综合治理北部地下水漏斗区。制定机动车污染防治计划,强化机动车环境监管,率先提升燃油品质,大力发展清洁、便捷的公共交通。增大城市绿化面积,培育种植吸霾除尘的植物,从自然因素方面减少灰霾天气的发生。加大滨海工业减排力度,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严控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同时,加快PM2.5和重点水源区域污染物监测、发布、评价工作。 梁文道 潍坊国际风筝会办公室正县级干部 招才引智助滨海发展 观点:目前滨海区人才资源总量占全市2.7%,高层次人才占全市7.5%,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但与青岛、烟台、威海等地汇集了全国40%以上的高层次、高技能、紧缺型海洋经济人才相比差距明显,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建议:把迪拜理念、浦东标准融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招院引所”工作,加大投入,强化措施,尽快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快建设滨海高科技创业园和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尽快催生一批具有强大创新研发能力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与研究中心。把滨海作为潍坊市的“人才特区”,完善高层次人才创业扶持、落户安家等方面的政策与服务体系,设立创投引导基金和科技信贷风险准备金,组建金融超市、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和产业基金,建设政策集成、资源集约、服务集中的人才综合服务平台。 刘棣俭 潍坊医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 统筹滨海水资源支撑 观点:滨海区作为一座工业新城,工业发展离不开水,而滨海又是我市缺水最严重的地区,水资源的战略支撑地位尤为突出,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关乎滨海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另外,地下水超采导致出现地下漏斗区,咸水倒灌、海水南侵也时刻威胁着滨海的用水安全。 建议:要以滨海区未来发展的峰值用水需求为标杆,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客水、非常规水的调配,加快构建高标准的现代水网体系。在通过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加强非工程和工程节水措施发展农业节水,通过建设中水回用配套工程、直用海水、淡化海水加强非常规水利用,在普及生活节水的同时,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加强上游河道管理,建设人工生态湿地,提高河流水质达标水平,实施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加大培育河道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提升全市污水处理水平,完善污水管网配套建设。 王振华 潍坊职业学院教授 打造高质量生态环境 观点:滨海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7%、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5%,但与全市森林覆盖率35.2%和城区绿化覆盖率40.39%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土壤盐渍化、淡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利于滨海区经济建设发展。 建议:王振华委员代表九三学社潍坊市委员会建议,加快推进“两横五纵”为核心的水系,“一带、两廊、三河、四生态组团”为重点的林网建设,以及山海湖河综合整治与开发、滨海第二平原水库、昌邑田塘湾平原水库等重点工程,有效缓解淡水紧缺问题。建设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重点实验室及科研基地,加强对沿海生态环境变化、影响及对策研究。设立市级沿海生态环境保护经费,推动科研与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水平。 文/本报记者 刘燕 赵春晖 李楠 图/本报记者 巩建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