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潍州路与民生东街交叉口东南角,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王记元宵”的摊子又摆出来了。平日打工做其他买卖的赵光兴跟伙计们又开始为今年的元宵节忙碌起来。农历农历大年初八19时,“王记”开始收摊早退,“现在正好是卖元宵的空档期,加上这两天出奇得冷,所以就早收摊回家暖和,等到正月十四、十五那两天,买元宵得排队。”赵光兴说,到时候晃一整天滚筒,都未必跟得上卖元宵的节奏。 细磨的面子,实诚的馅料 32年前,赵光兴的父辈们就开始制作元宵,那时候全靠人力,而且馅料单一,只有“糖玫瑰”一种口味。但那嫩滑的香甜味儿却逐渐深入人心。 早年,为了保证元宵口味醇正,糯米都是由赵光兴父亲专门去南方购买的,后来听说东北的糯米质量好,又跑去东北买。直到现在,制作元宵的各种材料都是赵光兴亲自采购的,花生、芝麻、白糖等都得精挑细选,而且反复试验,直到调出来的馅料和磨出的面粉过关为止。 “元宵馅儿提前一个月就制作好了,现在是用机器制作,馅里面有白糖、花生、黑芝麻等,而制作完毕后还要进行晾干。”赵光兴告诉记者,光做馅儿就十分复杂,磨面就更讲究了,他现在磨面用的石碾都成了稀罕物。 制作元宵时首先将拌好的馅料和匀后摊成一厘米厚的大饼,晾凉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方块,再把馅料做成球状,最后加潮湿的糯米粉一层一层在滚筒里翻滚,直到滚成一个个雪白的球。“以前滚元宵都是在盛满糯米面的笸箩里来回晃动,费时费力,现在有了大滚筒方便多了。”赵光兴说。 赵光兴说,元宵的制作工艺和汤圆完全不同,元宵是以馅儿为基础“滚”出来的。而汤圆则是类似包饺子包出来的。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团,然后把做馅儿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需要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 俊白又金黄,小心别烫嘴 每年元旦前后,赵光兴的元宵摊就是一景,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正儿八经“摇混”起来,老远一看,元宵翻滚起来俊白耀眼,凑近了看,玉面诱人,引来不少路人的围观。 “就是为了让大家看得明白,吃得放心。”赵光兴话虽如此说,但晃元宵的不站街头,怎么有元宵味儿?在潍坊,正月十五即便不拿元宵当主食,叼一颗烫烫嘴还是必要的,就像除夕吃水饺一样,这是个隆重的“走过场”。热气腾腾的元宵捞出来,一个个雪白的小圆球皮薄馅大,光滑爽口,元宵的皮馅都很结实,咬着非常筋道实在。 炸元宵甚是喜人,小圆球金澄澄、黄灿灿,小孩儿们满盘子里挑没裂口的,在大人“烫啊小心着”的高声吆喝中,用筷子戳着试探,追着微硬的圆壳满盘子跑。 虽然现在制作元宵的馅料种类繁多,但很多老主顾还是只认传统口味,黑芝麻、五仁、糖玫瑰这三种口味还是元宵界的三大魁。家住民生东街的孙女士说:“黑芝麻元宵是我的必选口味,超市里卖的汤圆煮出来就没这个香味,现做的元宵也只在这个时候才有,所以特别稀罕,因而我们家每年元宵节都要买上好多元宵。” 买上几十斤,打包吃到夏 “潍坊的元宵在外地也销得不错,以前有几户做得很好,不过现在有的已经不干了。”赵光兴说,以前很多济南、青岛等地的人过年来潍坊探亲,都会打听潍坊出名的元宵摊子,专程找过来买上几十斤。 潍坊人也爱囤元宵,说来夸张,但真好这口的人,会在最近几天买上几十斤,一直吃到夏天。“元宵不像汤圆,还是现买现吃的好,这样才能保证它的原汁原味,放冰箱里冷冻时间长了,它的香味也就淡了。但元宵制作和销售期太集中,所以许多老主顾只好囤积起来。”赵光兴说。 文/图 本报记者 王路欣 陈怀禹 实习生 陈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