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聚焦两会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市民姚女士今年抢到了不少红包,但金额都不大。 |
|

|
|
数量多金额少,增进感情图个热闹 过年时,长辈包一个红包送给晚辈是一个有着浓浓年味儿的老传统。而在2014年的春节假期期间,一个名为“新年红包”的微信应用在年轻人中迅速火了起来,在微信群中发个拼手气红包也成为一种网络新时尚。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微信红包普遍数额不大,但参与性强,多受年轻人追捧。
“抢红包”成聚会娱乐项目 家住云门山街道海岱苑社区的钟女士在除夕夜的时候很忙,甚至忙得连春晚都没怎么看,因为她一直在“抢红包”。众所周知,红包一般是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大多都是长辈主动给的,怎么能“抢”呢? 钟女士介绍,她所抢的红包是微信平台刚刚上线的一款名为“新年红包”公众服务号,既可以向微信好友单独发“普通红包”,也可以向群内好友发“拼手气红包”。“红包内的钱都是实打实的人民币,如果发的话需要从储蓄卡中划转。”钟女士告诉记者。 随后记者体验了这项应用,在微信5.2版中,点击“我的银行卡”选项,再点击“新年红包”,选择适合的红包之后写上祝福语,使用与微信支付绑定的储蓄卡支付之后就可以发送给好友了。据了解,微信派发红包的形式共有两种,一种是普通等额红包,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发送;另一种就是广受关注的“抢红包”,它被称作“拼手气群红包”,用户设定好总金额以及红包个数之后,可以生成不同金额的红包,所以好友们抢到的金额都是随机不固定的。 “新年红包”自2014年1月26日上线之后就迅速流行开来,由于其符合节日氛围,又具有较高的可玩性,在春节前后一度达到了火爆的程度,“真的很有意思,过年我们聚会的时候都会拿这个当个娱乐项目了,钱不多,乐趣却很多。”钟女士说。 数量多金额小“图个热闹” “今年在微信上我抢到了十几个红包呢。”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姚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抢到手的微信红包虽然数量不少,但是大多都是几块钱,最大的一个红包为13.57元,最小的一个才0.48元,“还抢了好几个几毛钱的红包呢,看着是不少,十几个红包加起来也还不到50元,大家就是图个热闹,谁也不是真为了钱。” 据腾讯财付通发布的数据显示,除夕夜参与红包活动的总人数最多,达到482万人次。从除夕开始,至大年初一16时,参与抢微信红包的用户超过500万,总计抢红包7500万次以上,而领取到的红包总计超过2000万个,平均每分钟领取的红包就达到9412个。数据同样显示,全国平均每个红包仅仅为7.5元。 而记者采访也发现,使用微信红包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年轻人的朋友群、同学群、同事群中,而这也失去了原来红包作为压岁钱的本意,更多的成为过年期间朋友圈里讨吉利,找过年气氛的一种工具。“如果发太多钱就变味了,本来就是图个开心。”姚女士解释道,在10个人的微信群里发8个红包,一共放上50块钱,因为人数有差额,红包金额又是系统随机分配,所以抢到大红包的人就会特别开心,没抢到的还可以再抢其他人发的红包,“其实金额最大的红包也不过就是十几块钱,抢红包主要还是为了增进感情,图个热闹。” 警惕假红包泄露个人信息 那么抢到的红包有什么用呢?姚女士告诉记者,只要在微信支付上绑定了银行卡,红包内的金额可以直接申请提现,“正常一天就可以到账,但是由于春节假期期间提现用户比较多,所以我提现的时候,延期了三天才到账。即便不提现,据说微信后期也会推出使用红包充话费的服务。” 市民潘女士告诉记者,如果可以直接使用红包的话,她不会选择体现,“提现的话就必须要绑定银行卡,这太麻烦了,而且可能也会不安全。” 记者了解到,在春节期间,除了微信推出新年红包活动,新浪微博、支付宝等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新年红包活动。而除了对资金安全性的担忧,借助用户对红包的热捧也让不少不法商家钻了空子。“我曾经收到过一个红包,从表面看与普通的红包一样,但是点击进去却是一个商家的推广链接,幸亏当时没有把个人信息输入进去。”潘女士告诉记者,这种假红包如果是恶意网址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文/图 本报记者 潘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