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3% |
富强秀美幸福新安丘建设取得新成就 |
|
2013年,在安丘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支持下,市政府团结依靠全市人民,抢抓机遇,苦干实干,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7.9亿元,增长10.3%;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90.7亿元,增长22.5%;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3.76亿元,增长25.2%。
富强安丘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工业经济实力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先进制造产业园等园区初具规模,安丘(滨海)特色产业园建设顺利。完成工业投资100亿元,实施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11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5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5亿元、利税25.1亿元,分别增长12%和14.7%。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家、潍坊市级科研机构7家,9个项目列入国家科技计划,获潍坊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1项,新增省著名商标3件、省名牌产品3个。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五个一百”工程,成立了全国首个农业综合标准化研究所,创建为国家级农业综合标准化优秀示范市。新增潍坊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三品一标”农产品2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158家,家庭农场发展到327家。向国内大中城市销售农产品60多万吨,农产品出口创汇2.9亿美元。被确定为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 现代服务业更加繁荣。完成企业主辅业分离384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7%。市供销联社被国家标准委确定为农贸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金融“43123”计划全面落实,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3.4亿元,新引进设立银行和保险机构6家,3家企业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市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初步成效。积极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低丘缓坡未利用地开发试点,创建为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引进到位市外资金112亿元,引进外国专家45人次、国家“千人计划”专家2名。完成进出口总额8.2亿美元,新增外商投资企业6家,实际利用外资2349万美元,增长127.2%。
幸福安丘 民生事业持续发展 全面落实承诺为群众办好的15件实事,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教育文体事业快速发展。实施了实验中学新校、第二实验小学、新安学校等9处城区学校建设项目,57处学校通过了潍坊市标准化建设达标验收,新建和改扩建普惠性标准化幼儿园38处,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项目30个。设立了安丘文化奖。改造提升农村文化大院200个,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建成郚山、柘山两处镇级图书馆。 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扎实开展。开工建设市人民医院北院区和妇女儿童医院,市老年康复中心开业运营。创建为国家级除“四害”先进市和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新农合补助标准由人均240元增加到280元,个人补偿封顶线提高到20万元。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1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成立创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均基础养老金增加到65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平均提高16%。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10元和每人每年250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800元和3600元。为4298名低保和贫困重度残疾人发放生活补助202.7万元,我市被评为全省第二个“全国阳光家园示范区”。开工改造棚户区住房2061套,新建经济适用房270套,分配经济适用房330套,发放廉租房补贴36.5万元。全面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3567元和12131元,分别增长15.2%和12.6%。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到194.4亿元,比年初增加28.8亿元。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积极推进“平安安丘”建设,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共建和优抚安置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慈善等事业持续发展,统计、物价、史志、档案、气象、防震减灾、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等工作顺利开展。
秀美安丘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坚持抓统筹、促均衡,全面加强城乡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田园城市。 中心城区建设力度加大。开展了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区域详细规划和市场、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编制。新修改造北外环、新潍安路等城市道路14条,新建改建汶河大桥3座。环城河改造二期工程、汶河核心段景观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改造提升城市绿地公园4个,新增改造绿地面积142万平方米,铺设雨污管网98.1公里。片区改造扎实稳妥,搬迁房屋面积19.8万平方米。新开工建设17层以上高层建筑108栋。青云山市民广场和新汽车站建成投入使用。新增新能源公交车40辆;建成公共自行车站点95个,投用公共自行车2280辆。完成了金山水厂向中心城区供水工程。 特色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加快。改造维修县乡公路90公里、大中桥梁6座。被列为第二批全省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县,已竣工农村公路网化工程488.7公里。云湖、翠山、团埠3处输变电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36处,解决了259个村的饮水安全问题。启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37个,整体搬迁32个村、部分搬迁93个村,建设安置楼231栋,搬迁入住2850户。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实施了城市管理“十大提升工程”,启动了“数字城管”建设。开展了“美丽村庄”和“环卫工作先进村”创建评选活动。扎实开展“三八六”环保行动,以水和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的“八大战役”全面展开,关停违法排污企业53家。景芝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营。实施了汶河综合治理、牟山水库灌区北干渠二期改造等工程,被列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储备县。完成成片造林4.32万亩,植树1560万株,建成绿化模范村73个。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优秀旅游城市。 政府自身建设 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0项 市政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新建社区便民服务点18处。清理取消行政审批事项80项,下放行政审批事项63项。全面推行投资项目并联审批、模拟审批和全程代办服务,行政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通过市长公开电话、政府门户网站等渠道受理群众反映事项1.6万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扎实推进反腐倡廉,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下大力气治理经济发展软环境,干部作风明显转变,政务环境、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本报记者 刘国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