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多职场新人入行辞职都挺冲动,专家建议做好职业规划 一直以来,“骑驴找马”是求职者的一种普遍心态,如果没有更好的下家,多数人宁愿选择委曲求全。然而,记者了解到,由于职场压力等一些因素的影响,不少上班族春节前后选择“裸辞”,即在没有找到下家的情况下就辞掉了上家,特别是年轻上班族。记者通过采访招聘会上的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对我市年轻职场人“裸辞”现象进行了调查。 “裸辞”人物 专业太偏,找到的工作不对口 在2月11日举行的2014年半岛城市群(潍坊)春季人才交流洽谈会上,记者发现二三十岁的年轻求职者居多,一些大企业和知名企业展位前都围满了求职者。 老家在寿光市侯镇的汤丽丽2012年毕业后一直没有一份稳定工作,至今仍在不停地找工作。洽谈会当天,她一共报了六家单位。“我学的是体育教育专业,想要找对口的工作很难。为了给就业增加砝码,毕业前我就把教师资格证考出来了,但毕业后我参加了几所学校的招聘,多数都想要男体育老师。教师这条路走不通,经朋友介绍,我到一家房产中介公司做起了业务员。刚开始感觉还挺新鲜的,但是不到两个月就厌烦了,很快便辞职了。”汤丽丽说,她辞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工资太低,感觉自己在这个行业没有什么发展前途。 采访过程中,求职者们对未来工作的预期颇有共识,就是比较关注企业的名气,以求多一些待遇和保障。“我原本在一家超市里当收银员,但父母觉得不稳定,希望我到一家正规单位从事财务工作。”求职者曹女士说,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她就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但还没有收到公司的回复。 在原单位身心疲惫选择离开 2月15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新华路上的潍坊市人力资源市场,看到众多求职者将招聘展位围得水泄不通。招聘会的火爆跟春节前后的“离职潮”不无关系,不少求职者都是“裸辞”一族。 “之前就想辞职,但又不想放弃这份还算稳定的工作,纠结了好久,最终还是决定辞职回潍坊找工作。”求职者赵湘萍告诉记者,她之前在青岛一家培训公司做讲师,上下班要坐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每天早出晚归,周末还要加班,感觉特别累。 赵湘萍去年刚刚本科毕业,找工作费了不少劲。“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我就急了,主要是觉得面子上挂不住。”面试了十几家公司后,学中文专业的赵湘萍选择了一份在培训机构做讲师的工作,“虽然专业不对口,但总算有一份工作干了。” 工作一年后,得不到老板赏识、工资待遇低、同事相处不融洽等让赵湘萍一度处于身心疲惫的状态,大年三十不准请假的公司规定更让她下定了辞职的决心。“打算在潍坊找一份合适的工作,起码离安丘老家还近点。”赵湘萍说。 考研考公务员均失利,仓促就业 “找份顺心的工作怎么就这么难?不是工资低就是压力大。”春节后刚刚辞职的“90后”女孩张琼告诉记者,她去年毕业于济南一所大学,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一心想要考研究生的她最后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此后她报考了省公务员,因为准备不充分,又名落孙山。 “压根就没想毕业后接着工作,可是研究生没考上,只能硬着头皮找工作,想暂时先找一份干着,缓一缓。”张琼说,看着其他同学都找到了心仪的工作,为了能有一个容身之所,她到城区一家教育机构干起了咨询员。“其实就是话务员,没什么技术含量,一天到晚就是守在电话机旁为客户讲解业务内容,只要会说普通话就能胜任。”本科毕业却仅找了一份几乎人人能胜任的工作让张琼有点失落,一个月后,她就辞了这份工作。 之后,凭着自己的专业,张琼找到了一份网络编辑的工作,工作很轻松,也可以发挥她的专业特长,可是公司中像她这个年龄的员工很少,与同事之间相处难,让她很抑郁。“后来我又去了一家房地产公司做文职工作,但加班加点的工作也不是我所追求的。”频繁换工作的张琼说,她现在还没有完全明确自己到底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实在不行就先缓一缓再找”。 为了追求梦想,计划“打工旅行” “我觉得人生真正该追求的两件事就是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和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当然这不是抛开一切都不顾,而是一种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我要的生活方式。”刚辞职的“90后”小伙崔浩说,“我的人生目标有两个,一个是创业,一个是带着自己心爱的人去环游世界,现在我所做的努力也都是为了这两个目标。”崔浩很健谈,清秀的脸上总挂着灿烂的笑容,谈到自己的理想,他眼睛里闪动着光芒。 来自山西的崔浩大学学的是行政管理专业,2013年毕业后在潍坊市区一家酒店做大堂经理。“工作半年多,我觉得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生活太没意义了,所以辞职去旅行的念头早就萌生了。”崔浩说。 问起家人是否同意他辞职时,崔浩告诉记者,他不会将这件事告诉家里人。但由于工作时间短,没有什么积蓄,所以他计划“打工旅行”,而且连旅行计划都定好了。“到一个地方就先找份兼职,体验一段时间再去下一个地方。”崔浩说,“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务正业,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心灵修养的过程,出去走走能开阔视野和心胸,磨刀不误砍柴工,什么事情只有愿意去干才能干好。” 崔浩说,他想通过旅行确定自己要干什么,找到事业心,而这,就是他计划“打工旅行”的意义。 ◎“裸辞”者心态 跟周围人相比感觉很失落 一些刚刚工作不久的年轻人,在父母的宠爱下从小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心理承受能力相对差一些。发现境遇不如别人,就会产生失落感,容易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进而跳槽。家住奎文区早春园小区的小赵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最近刚刚辞职。 小赵对记者说,春节期间同学聚会,他发现原来自己的工资是最低的。回到家后,他越想越觉得自卑,于是决定春节后辞职,重找一份待遇更好一些的工作。 “我工作已经快两年了,每个月才拿2000元钱,现在物价这么高,都不够自己花的。”小赵说,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发现很多同龄人工作都比自己好,觉得很失落。尤其是看到一些上学期间学习不如自己的同学都买上了好车,他感觉心里挺不是滋味。 谈起今后的打算,小赵表示,趁着年轻应该好好闯闯,不能现在就开始过三点一线的安逸生活。“我有个大学同学在上海跟人合伙开了家公司,我打算先过去看看。”小赵说,他想去大城市看看,寻找机会。 ◎父母态度 找好下家再辞 “年轻人想换工作环境,这个可以理解,但是没有找到下一家单位之前,我坚决不会同意我的儿子辞职。”杜先生和老伴都是潍坊本地的工薪族,他说,他儿子在一家私营企业工作,还算稳定,但工作比较累,所以儿子也曾想过辞职。 “他想换工作单位,这个我支持,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我也希望他工作得开心些,但如果没有预先找好下一家单位,我就坚决不同意。”杜先生说,现在找个工作本来就不容易,“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说要‘裸辞’,这根本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子女突然辞职在家,父母怎么可能不担心,如果之后找不到工作呢?难道还要靠我们这些老人养吗?” 2012年大学毕业后,学计算机专业的巩超一直在潍坊一家房地产公司从事销售工作,由于巩超性格开朗,能说会道,销售业绩不错,收入也非常可观。2013年年底开始,巩超的父亲巩先生又开始提起让巩超转行的话题。“销售行业人员流动性很大,今年这家公司干着不错,可能明年就亏损了。我还是希望巩超能学一门手艺,然后考虑转行。”巩先生说。 对于父亲的建议,巩超也表示认可。他对记者说:“我不会一直干房地产这行,现在正在学习3D动画制作,这也符合我学的专业,学完后看看再转行换份工作吧。” ◎企业看法 频跳槽的求职者是不稳定因素 “我们这个行业起点比较低,而且一般招聘的都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他们刚刚走出校园踏入社会,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验,所以一开始我们要投入大量资金对其进行培训。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家庭条件等都比较好,没有什么生活负担,根本就不想吃苦,只想找份安逸的工作待着。我们这之前来了个小姑娘,每天开着豪车上班,我们公司给她开着工资,她爸爸每月还给她生活补贴。”潍坊全世爱精品婚礼策划馆负责人李雪对记者说,没有压力就不会有动力,没过多长时间这个员工就辞职了。 李雪说,他们自己以为已经可以出去独当一面了,其实不然。因为很多企业会将频繁跳槽的求职者视为不稳定因素,不予录用。所以,聪明一些的职场新人应当选择一家有发展前景的单位,放低身段、脚踏实地,力争使自己在一家单位持续提升和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不少年轻人通常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因为不满意用人单位或领导而辞职,却很少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如果求职者自身的工作经验、个人业务素质没有得到明显提升而随意跳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什么积极作用,不宜提倡。 针对年轻人的管理应有所变化 “刚毕业的大学生,对工作抱有远大的理想,想干一番事业,可是当他们脚踏实地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的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工作时各种不顺心,促使他们不断跳槽。”城区一家公司负责人隋欣说,他们公司中也有一部分“90后”,也遇到了年后员工辞职的情况,但只是个别现象。 “80后”、“90后”员工的高离职率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但隋欣对待员工却有一套法宝。隋欣说,现在“80后”、“90后”是主流员工,公司为此专门制定了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每到节假日会发放福利,过年会发放年终奖,随着工龄的增长工资也会有所增加,一些表现好的会及时得到职位提升。” 潍坊百老汇影城总经理张民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有不少‘90后’员工,但没有年后辞职的现象。”他表示,“90后”其实是非常聪明、有想法的一代。作为一个公司,在这类员工的管理上也应该有所变化,对他们多认可,多鼓励,通过关注和认可突出他们的个人价值。“我们每天早上都会跟员工一起做一些小游戏或者小活动,拉近大家的距离。另外,在管理上也宽松、灵活一些,少一些强制。” 观点碰撞 “裸辞”所得或更多 老家菏泽的王旭也曾“裸辞”过,她告诉记者,“裸辞”现象增多,表明现在的年轻人开始更加重视工作幸福感,而不只局限于工资多少、职位高低,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辞了职,我开始学习平时想学又没时间学的知识,到全国各地游玩,以及调养身体。更加冷静地思考今后的生活。”王旭说,只有对工作有兴趣,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几个月的时间损失掉的只是工资,而得到的会有很多,甚至还可能让今后的生活更加精彩。 支持者 反对者 越跳越差很常见 高新区一家大型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张先生表示,很多年轻人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眼高手低,认为只要跳槽就能找到更合适的工作。不少人“裸辞”后会发现,寻找下一份工作的难度远比想象的大得多,越跳越差、后悔莫及的案例也是很常见的。 张先生建议,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最好不要轻易“裸辞”。应脚踏实地,不要因为攀比或一时冲动而轻言放弃。要将目光放长远些,在工作过程中学到实用技能和本领才是最重要的。 ◎专家 职业规划是必修课 年轻人要学会适应 针对“90后”年轻人春节前后的离职热潮,潍坊学院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毕廷延认为,从一般的事业规律来看,跳槽者集中在35岁以前,通过跳槽最终找到适合的职位,为此这些“90后”离职也属于正常现象。但频繁跳槽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90后”跳槽其实就是一个“职业适应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职业和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当个人的性格与职业相匹配时,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份工作,也不会出现跳槽的现象,跳槽的原因一般就是职业不匹配。“很多‘90后’求职者存在的问题就是职业认知不够,盲目就业,不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就去干,结果发现存在不能适应、没有意义或者没有前途等一系列问题,然后跳槽。”毕廷延表示。 毕廷延还表示,理想的职业就是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符,又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职业,职业规划是必修课。所以,他建议“90后”求职者,在从业之前先要了解自己的职业需求,可以通过实习等方式全面了解企业的文化、规模、形态、管理理念等,增加对职业的认知,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跳槽的几率。 另外,毕廷延提醒想离职的“90后”职场人,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离职要谨慎,尤其是“裸辞”。“其实,找到一个特别合适的工作并不容易,但是职业是死的,人是活的,重要的是要学会主动适应职业,适时调整工作方法和心理态度,适当降低要求。”毕廷延对记者说。 ◎相关新闻 年后招人挺难 单位追要简历 2月22日,2014年潍坊市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在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四平路市场举行。此次招聘会共有140余家企业现场招聘,人才需求数达5000多人。记者注意到,虽然招聘会现场爆棚,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招聘会上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比求职者还要多,处于节后“用工荒”的单位工作人员甚至追着求职者要简历。
现场 招聘方四处散发传单 22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潍坊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四平路市场,看到不少招聘单位的工作人员站在门口迎接求职者们。他们手里拿着厚厚的宣传单页,见到求职者就热情地上前询问,还有的甚至追着求职者要简历。 当日的招聘会现场非常火爆,熙熙攘攘,满满的都是人。记者注意到,人群中四处发放单页的招聘人员并不在少数。“今天的招聘会真是爆棚了,人挤人啊。”家住奎文区的刘强对记者说,没想到人这么多,他最近参加了好几场招聘会,这是最火爆的一场。 “我们单位光发单页的工作人员就来了20个人,年后单位招人都挺难的,别看今天来了这么多人,其中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就占了一半多。”潍坊乐万家地产经纪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记者了解到,当日各招聘企业都出动了大量的工作人员到会场发放单页,少则七八人,多则二三十人。 求职者 很多人“只是来看看” 上午9时30分许,还有一些求职者陆续步入会场。记者了解到,本届招聘会的求职者以大学生为主,其中应届毕业生是主力。记者采访了解到,对本届招聘会,他们大多持观望态度,“只是来看看”是很多人的回答。在记者随机采访的20名大学生中,因所学专业与求职岗位不对口而感觉失望的达12人,观望仍是他们的主要态度。 今年读大四的蒋丽丽告诉记者,她现在在上海上学,虽然毕业之后想留在上海工作,但是大城市生活节奏太快,生活成本高,让她十分纠结。她想趁着开学前来潍坊的招聘会上探探风,了解一下潍坊目前的就业情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超过五成的用人单位都许诺应聘者“包吃包住”,仅免费提供住宿一项,就吸引了不少毕业生。“现在买房租房成本都很高,刚毕业有个地方安身,的确很有吸引力。”一名求职者告诉记者。 招聘方 年轻人的要求太高了 一边是求职者叹息工作不好找,一边是用人单位抱怨招人难。不少招聘人员表示,现在“80后”、“90后”的员工跳槽太频繁,对企业太没有责任心,成为了企业发展的大问题。 “招人的单位多,真正来应聘的人少。现在的求职者对企业要求太高了,所以多数企业都面临招工难的困境。我们单位薪资福利待遇方面都还算不错的,底薪1800元,加上奖金等,一个月工资在4000元钱左右,在潍坊算是不错的了。”潍坊居然之家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前段时间一位求职者让他很无奈。他们单位一天工作八个多小时,算是比较轻松的了,但这位求职者却还嫌工作时间太长。 业内人士表示,要真正解决招聘的“两难问题”,招聘方和求职方要找到契合点。一方面企业要改变用人观念,敢于投入,同时,大学生也要转变就业观念。 文/本报记者 付东升 王叶妮 陈静静 刘梅花 图/本报记者 殷梦(署名除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