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山区郑公二村从事柳编制作的大都是老人,手艺面临失传 |
挣钱少干着累,小年轻宁打工 |
|
|
十几个小马扎,一根根柳条,经过一次次的精巧编制,形成一件件形态各异的器具,柳箱、柳筐、柳篮、簸箕、笸箩等,技术精巧,结实耐用,这便是柳编这门手艺的独特魅力。2月22日,记者来到峡山区郑公街道后郑公二村,真实感受了柳编的民间艺术底蕴。但记者也注意到,随着社会发展,这些传统的民间手艺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会柳编手艺人的年龄基本上都在50岁以上,并且老手艺无人继承,面临失传。
地窖内做柳编 既保温又保湿 2月22日,在峡山区郑公街道后郑公二村柳编艺人王承龙家中,记者刚进家门口便看到不大的农家小院里摆满了大大小小柳编制作的簸箕等。“这些簸箕已经有人预订了,还有一些没有制作完,王承龙正在地窖内忙着干活呢!”村民徐学龙告诉记者。 随后,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院内的一个地窖里,几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围坐在一起正在进行编制,旁边则是一堆已经泡好的柳条,还有一些簸箕的半成品。记者注意到,该地窖2.5米高,10多平方米大小,里面有点潮湿。 “柳编的制作对环境的要求特别高,在这里面编,阳光照射不到,既保温又保湿,只有这样柳条才柔软不容易断,有时还要在上面盖上草栓子。”王承龙告诉记者,他今年已经77岁了,而柳编从清朝就有了,以前这门手艺非常“吃香”,“从事柳编几十年了,用柳编可以编出一件件形态各异的器具,柳箱、柳筐、柳篮、簸箕、笸箩等。”
需求减少利润降低,干的人越来越少 对于柳编的现状,王承龙坦言,以前村里大部分人都会柳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塑料金属制品的应用,现在柳编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由于用柳编制作的东西使用率低了,而且这些东西也不易损坏,所以现在需求量明显减少了。” 王承龙表示,以前都是用簸箕把麦子皮扬出,现在都已经机械化了,脱粒机直接就把麦子皮脱掉。“2009年后,就明显感觉出用簸箕的人少了。以前一年能批发出6000多个,而现在一年也就2000多个。此外,现在的利润越来越低。” “我们村现在会柳编的人并不少,但是仍在制作的人却不多,而且大部分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王承龙说,如今村里精通柳编工艺的人越来越少了,而且大部分都是老人。 该村村委会主任于玉欣告诉记者,以前他们村家家户户都会柳编,但是从5年前开始越来越少,由于这门手艺挣钱少,又比较累,一些年轻人渐渐放弃这门手艺,大多都外出打工了。 于玉欣说,到现在为止,他们村也就只有20户还在进行柳编制作,50岁以上的人员占了一大半,所以这门手艺也面临着脱节和失传。“其实用柳编做出的这些东西很耐用,也很好看,希望不要丢了这门手艺。”于玉欣表示,其实他们村里有不少老人从未想过要放弃这门手艺,一到农闲时,这些热爱柳编的老人开始忙活起来,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他们不想丢了这门手艺。 文/图 本报记者 王路欣 陈怀禹 本报通讯员 宋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