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潍坊新闻·民生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重点
 
标题导航
城区“沉睡”着逾千份人事档案
2014年02月2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区“沉睡”着逾千份人事档案
  在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的档案室内,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



相关部门提醒,不及时更新档案将影响职称申报等
  人事档案,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个不到1斤重的神秘牛皮纸袋,记载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及荣辱是非。但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多样化,一些用人单位暂时不要求提供人事档案,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忽视档案的存在。记者从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获悉,在该中心存放的十余万份人事档案中,有数百份成了无人理睬的“死档”,这些“死档”最少“沉睡”5年以上,整个城区这样的“死档”有逾千份。其中,大学生是“弃档族”的主力军。
案例
  三年不曾问津
档案下落不明

  市民辛女士在奎文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上班,截至目前已经工作三年多了,但有一件事却深深困扰着她,直到现在她还不知道自己的档案存放在哪里。
  辛女士大学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上大三的时候就开始来目前工作的这家单位实习,在毕业的前夕,辛女士顺利通过了这家单位的招聘考试,成为了这家单位的一名员工。
  “当时工作挺忙的,再说了我在这里实习了一年多才得到这次就业机会,非常珍惜,所以毕业的时候我并没有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辛女士说,她当时委托同学帮她把毕业证带了回来,关于档案的事情,她忘得一干二净。
  “以前没有注意过档案的事,单位也没要求把档案带过来,所以我一直也没有注意这个问题。现在我都工作三年了,但档案到底存放在哪里我不知道,甚至还有没有我都不知道。”辛女士说,她不太清楚现在档案还有什么作用,也不知道假如丢了档案的话会不会给她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什么困扰。
无法证明工龄
退休金“缩水”

  家住潍城区香颂湾小区的市民刘先生最近非常郁闷。“想不到原单位把我的档案给弄丢了,我的工龄因此一下子缩减了12年,退休金少了一大截。”刘先生说。
  刘先生以前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在上世纪90年代,他更换了一份工作,之后开始参加社会保险。
  今年1月份,刘先生去办理退休手续,被要求提供人事档案,他这才想起来,自己的档案还被存放在原单位,换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把档案一起给带出来。等再回原单位寻找档案时,刘先生却被告知档案早就已经遗失。档案遗失,他就没有了当初参加工作起始年月的有力证明,也就是说,下岗前的“工龄”已经没法计算了。
  据了解,根据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在1992年施行养老保险之前的工龄,是“视作缴费年限”的,而缴费年限越长,退休之后的养老金无疑越高。刘先生因档案遗失造成工龄“缩水”,无形中损失了一大笔养老金。刘先生为此苦恼不已,现在只能想办法赶紧补办档案了。
调查
用人单位大多不要求提供人事档案
  记者调查发现,“档案无用论”在大学毕业生当中非常流行,放弃人事档案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2月21日、22日,记者对潍坊学院、潍坊医学院、潍坊职业学院及四平路人才市场等应往届毕业生聚集地进行了走访,在被访者中,约有四成的受访者认为,现在找工作,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还是求职者的个人能力,对档案并不是特别看重,大部分应往届毕业生对档案的具体作用不是很了解。
  记者发现,随着人才流动政策的放宽,很多单位在招聘时并不要求求职者必须提供人事档案,而这种用人单位对档案的漠视,也是造成大学生“档案无用论”的主要原因。2010年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的董宝弘告诉记者,他毕业以后先后换过三四份工作,公司对人事档案要求并不严格,没有单位要求必须提供档案,所以他的档案就一直放在学校从来没有管过,现在已不知去向。“现在的毕业生跳槽这么频繁,转档手续又比较繁琐,所以不少人会在换工作时放弃档案。”董宝弘说。
  在奎文区樱前街与东方路交叉口附近一家房产公司上班的赵强毕业于2008年,自从毕业后,他就把档案转到了人才服务中心,开始的时候每年要交100多元的存档费,“我就刚放到那里的时候交过一次,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交过。”赵强说,他工作的单位是私企,不需要档案,如果一直要交存档费,算下来要好几百元,感觉不太值。
  在四平路人才市场,童心(潍坊)工艺品有限公司的招聘人员董先生也告诉记者,求职者有没有档案跟他们的招聘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我们招聘人才看重的是这些人的工作经验和个人能力,对他们的个人档案看的并不是特别重,有没有档案其实无所谓。”董先生说。
十余万份档案,近三成更新不及时
  据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高先生介绍,一般来说,人事档案主要是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起着凭证、证据和参考的作用,在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开具相关证明时,都需要使用档案。而所谓的“死档”,指的就是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内,没有添加个人工作变更、职务任免、学历提升等资料的个人档案。
  高先生告诉记者,在以前档案是非常神圣的,每次这个袋子被打开,放进一些新的记录,都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但最近几年,尤其是在刚刚步入社会的一些职场新人当中,存在着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对档案不了解,也不关心。
  据高先生介绍,目前在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存放着的档案有十余万份,除了单位委托的统一存档的尚能及时更新工作内容外,有接近三成的人事档案存在更新不及时的现象。
  据该中心档案室的工作人员介绍,近些年来,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接收和保管的档案越来越多,但由于出国留学、企业改制、失业、待业、跳槽等情况增多,处于“沉睡”状态的档案越来越多。
  不过,这位工作人员称,多数“沉睡”档案属于临时性的“弃档”,但也有的将档案完全置之不理,很多年不管,导致档案成为“死档”的情况,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就有几百份这样的“死档”,整个城区这样的“死档”超过千份,这些“死档”最少“沉睡”5年以上,存放10年以上而无人过问的档案也并不罕见。
高校毕业生对档案重要性认识不够
  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表示,在这些“死档”中,最可惜的是高校毕业生的档案,现在的高校毕业生普遍对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学生档案之所以会出现“死档”的情况,这名工作人员列举了几种可能:第一是不知道自己的档案存放在人才市场;第二是由于参加工作、接转保险时暂不需要档案,毕业后便一直没把档案当回事;三是在工作后补办过有凭证作用的某些材料,而不再过问原始档案等。
  这名工作人员同时向记者讲解了大学毕业生毕业后档案去向情况。一是毕业后开具了报到证的,学校一般都会把毕业生的档案发往报到证的报到地点;毕业生毕业后未开具报到证的,如果普通高校毕业生超过择业期仍然没有就业,也就是说毕业两年后依然没有开具报到证的,档案由学校转移到学生原籍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管理;对于师范类毕业生,如果超过择业期仍然没有就业,或是档案回到原籍的话,按理说其档案应该是转移到学生原籍的教育部门保存。
提醒
  资料需及时增补
别把档案揣口袋

  市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提醒,每个人都应该重视并妥善安置自己的人事档案,档案不能由个人保管,很多市民因为各种原因,一直将档案随身携带,也就是通俗所说的“口袋”档案。像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工作单位,应把档案交给户籍所在地的当地政府所属的就业管理机构或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委托保管。如果有工作单位,而且工作单位有人事档案管理权限,就交给单位来接管。如果有就业单位,但单位不具备人事档案管理权限,最好将档案委托政府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帮忙保管。
  该负责人表示,新单位入职审查,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考政审,因公出国政审和流动人员计划生育相关事宜等都会用到人事档案。因此,进入新单位时要催促单位为自己办理用工手续和签订劳动合同,并将招录用材料和劳动合同及时交给档案管理部门;在离开单位时记得将自己的离职证明等归档。
  这位负责人提醒,很多毕业生误以为把档案放在人才服务中心就等于放进了“保险柜”,其实人才服务中心只是负责保管档案和对档案中的工龄等进行延续,像个人的工作业绩、奖惩记录等,需要由档案主人或其工作单位及时增补。无论是个人的职务任免、职称晋升、学历的提升及奖惩情况、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等,最好全都反映到个人档案中,如果以后想谋求职业上的大突破,拥有一份完备的个人档案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帮助作用。
  文/图 本报记者 赵春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