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相声圈
 
标题导航
军纪涣散到处横行恣肆
2014年02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军纪涣散到处横行恣肆
  民国时期的潍县城朝阳门。第八军的运输汽车横冲直撞,在此酿祸端。
  潍守指挥部通告(局部)。
  吕之美声明(局部)。



  在潍县城居民眼中,第八军这支“抗日劲旅”、“国民党王牌军”,与国民党各种地方杂牌队伍相比,从武器装备、作战能力到军容军貌、作风纪律,都要“正规”得多。但是,国民党政权腐败朽烂、江河日下,所属武装力量同样脱不去腐朽的痼疾。第八军一面不断进攻八路军、侵犯解放区、捕杀共产党人,一面有组织地四处抢劫粮食、掠夺物资。与此同时,官兵纪律涣散、为害地方、殃祸百姓的事端,时常发生。
闯民宅抢鸡吃毒打老大娘,扣留农民甜瓜再扇耳光
  国民党兵歪戴帽子斜楞眼,一手提酒罐,一手拿鸡腿,在大街上一边逛荡一边吃喝;三三两两的国民党兵,斜背着步枪,见到摆摊的老百姓,动手就抢……
  上世纪下半叶拍摄的电影或电视剧中,这样的镜头给几代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今天看来,这些镜头可能有些脸谱化,但在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中,此类现象的的确确存在,且屡见不鲜。
  1946年8月15日出版的《渤海日报》报道,第八军荣誉一师两个团西渡弥河时,不带给养,到哪吃哪,让士兵随意抢夺,说是这样可以维系军心。
  几个大兵闯入益都县张楼村张大娘家,将孵雏的母鸡、快出小鸡的鸡蛋和鸡篓一并抢去。张大娘追着去要,遭到一顿毒打。
  柴庙村卖甜瓜的张宗仁去赶桃园集,挑着一担瓜走到双庙子村,遇上第八军的哨兵。哨兵连瓜带担子扣下,又剥去他的褂子,声称“从北边来的都是八路!”张宗仁上前辩解,却招来一记耳光。
  对第八军官兵的此类“丑闻”,国民党自己所办的报纸也有所披露。
  1946年11月11日,第八军政治部主办的《统一日报》报道,10日中午,一士兵歪戴钢盔,军装不整,手里拿着猪肉,从潍县县政府门前经过,恰让潍县县长杨绪钊碰上。杨绪钊大怒,令岗警将其拘留。
  大街小巷,第八军官兵的恣肆行为,老百姓见怪不怪。这回一不小心让县长大人撞见,被“杀一儆百”,算他倒霉。但在第八军,此般“违纪事件”,却是查不胜查的。
  同一天,潍县城又出一事端。
  平日里,各种军用车辆在大街上横冲直撞,老百姓习以为常,老远望见或闻听汽车马达声,赶紧早早躲避。
  这天上午,又有数辆军用载重汽车驶进潍县城。当天是农历九月十七,正值南沙滩大集。尽管由于实行军事管制,赶集的明显减少,但路上来往的行人还是比平常要多。
  疾驰而来的车队丝毫不减速,带头的汽车驶近朝阳门时,由于转向不及,将朝阳门南侧防御工事撞毁,撞伤一中年妇女。

不买票强行闯戏院,遇夜查殴打地方巡逻执勤人员
  1946年11月16日,潍县守备指挥部指挥官、第八军输送团团长李荩宣签署《潍守指挥部通告》,“整饬军容,取缔军人一切不良习惯,整肃军风军纪”。
  通告要求,凡官兵外出,必须服装整齐,佩戴符号证章,除官长外,士兵一律束腰带扎绑腿,否则以散兵游勇论;官兵服装不整,不得携带武器,否则武器没收并进行究办;官兵不得在街上任意随行随吃东西,等等。
  表面上规定严厉,实施起来却并不是那么回事。规定归规定,官兵的霸道、流氓作风,依然如故。
  当时潍县城的固定娱乐场所,仅有光华电影院、永乐戏院两处。光华电影院位于繁华的南坝崖大街,占得地理优势,不仅放电影,并且间演京剧,营业情况尚可。
  永乐戏院在东关西北隅的四平街。这条街虽称为四平街,实则是一条狭窄的陋巷。永乐戏院面积不小,可容纳观众近千人,是胶济铁路沿线地区较大的剧院之一。但是,偌大的戏院,平日里满场观众却不过百人,大兵就占了不少。
  剧院生意差的原因,一是地处偏僻,观众往来不便;二是第八军掠抢、地方军政当局横征暴敛,经济萧条,影响了生意;三是由于实施军事管制,外人不能随意进入东关,商人白天要照顾生意,白天少人看,晚上进行戒严,夜戏又不许演。
  第八军的官兵不敢得罪,永乐戏院经理王锦荣只好进行“劳军”优惠:凡部队官兵,一律半价购票。即使这样,一些蛮横的兵士仍然不买账。
  11月17日,一大兵不买票就强行闯入永乐戏院。剧院管理人员进行拦阻,士兵与其发生争吵,恰巧被到此的《统一日报》记者撞见。记者上前劝解,这士兵方才罢休。
  记者找到王锦荣,王锦荣对其大倒苦水:倘若军政当局再不允许加演夜戏,军队官兵连半价票也不想买,将来戏院只好关门大吉。王锦荣想通过记者请求军政当局,严饬各单位官兵半价购票入场。
  12月1日晚11时许,潍县城东南镇自卫队队员王春山执勤巡逻,在兴隆街与中山街转角处,遇见一着军服、披大衣的人。王春山按戒严令喊出口令,此人置若罔闻。王春山让他停步,他却拔出匣子枪进行威胁。
  东南镇自卫队班长巡视至此,见状也只好后退。这名军人将王春山逼至兴隆街内,一番拳打脚踢,扬长而去。
  一周后的一个夜晚,该镇自卫队另一名队员值岗时,同样因口令问题遭一军官殴打。
  之后,第八军军法处发出通告,要求各部队严查军风军纪,除逐层派人侦查外,凡民众所控告密件,无论巨细,一律要受理。

将官争相在驻地娶姨太 有军士持枪强夺他人妻
  第八军进入潍县等地后,长距离行军相对减少,部队的大小军官,不少想从当地物色配偶。
  几十年来,潍县城被北洋军、国民党军、日军轮番占领,居民毫无机会见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加之国民党的片面宣传,当地居民误以为,相对正规的第八军是“最好的”军队,“国军”就是“靠山”。
  受此影响,在部分居民中出现了“以嫁国军为荣”的倾向。第八军上至军部,下至连排,都有自潍县、昌乐等地娶妻者。
  一六六师四九七团团长李彬甫原有一妻一妾,到潍县后娶了三姨太王明惠,1947年初又在青岛娶了四姨太吴秀萍。李彬甫离开山东时,王明惠被遗弃潍县。
  一○三师独立七团一营副营长雷兴国驻扎昌乐期间,尽管在贵州仁怀县老家已有妻子,仍然再次结婚,在军营中又迎娶了一昌乐姑娘。
  有的“军婚”是当地姑娘自愿,还有为数不少系第八军官兵“硬夺强娶”。更有甚者,出于种种目的,使用卑鄙手段成婚,以致闹出纠纷。
  1946年冬,潍县城青年吕之美与本县姑娘张瑞兰结婚。过门之后,张瑞兰的胞妹经常来找她,结伴回娘家住。
  据吕之美自述,起初,媳妇回娘家待个十天半月就回来。虽然走得勤一点,但每一回都住不长,他便没有在意。
  1947年开春后,张瑞兰回娘家仨月未归,吕之美起了疑心。他赶紧去找,媳妇娘家人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吕之美四处打听,得知媳妇在新街子路北的周家与一军士同住。
  吕之美查证,自己的大舅子张永全将张瑞兰卖给了这名军人。吕之美让胞弟出面,将张瑞兰找了回来。
  不几天,那名军士找来数名士兵,在张永全带领下持枪闯入吕之美家,将张瑞兰抢去,还抢走衣服10多件、法币170万元。
  吕之美正准备告发,不料张瑞兰“抹杀事实,以荒诞之词登诸报端”。
  究竟张瑞兰怎样抹杀事实,以何荒诞之词登在报端,笔者未曾查到。这场闹剧真相如何、怎样收场,也不得而知,军人带枪硬去抢人家的妻子,却是事实。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