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新闻评论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焦点
 
标题导航
三好学生评选还需返璞归真
上公厕换鞋让服务变了味 
只重末端的控烟不容乐观 
规范打车市场,岂能一禁了之
2014年02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规范打车市场,岂能一禁了之



    □本报评论员 李帆 
  打车软件的出现降低了供求信息的不对称,提高了出租汽车运营效率,而市场乱象的罪魁祸首并非打车软件本身,而是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若因为难以管理便一禁了之,如此禁令只怕越禁越乱,越禁越倒退。
  针对“打车软件”引发的出租车市场乱象,上海市交港局26日晚发布消息,对打车软件进入出租车行业,将进一步依法合规管理,禁止出租车在早晚高峰时段使用打车软件。严禁出租车司机在载客行车途中接听、使用手机等终端设备。(本报今日A15版)
  打车软件在为民众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衍生出不少乱象,司机拒载、途中三心二意影响了正常市场秩序和规则,规范打车软件已势在必行。政府作为规范市场行为“看得见的手”,自然该有所作为,不过,上海市交通部门的一纸禁令显得太笨拙。
  其实,打车软件兴起的内在原因恰恰在于打车难,正是因为受尽了打车之苦,才有人想出了打车软件的招数。而事实上,若合理利用打车软件,对于改变传统出租汽车预约调度模式、提高出租汽车运营效率,确实会有所裨益。招手等车的传统模式市场空白相对较大,而打车软件的出现降低了供求信息的不对称,司机可掌握更广范围内的乘客需求情况。因此,就打车软件本身而言,或许并无扰乱市场秩序之意。
  之所以会出现打车乱象,在于市场竞争中出现了不正当手段。乘客为解燃眉之急,不惜加价“诱惑”司机、提高打车的成功率,在价格严格管制的市场中,司机当然愿意多收几元钱;快的和嘀嘀两家打车软件“巨头”为抢占市场份额,重金补贴战愈演愈烈,难以抵挡金钱诱惑的司机和乘客自然趋之若鹜,从而导致市场中出现司机拒载等乱象。
  由此可见,“打劫”现象的罪魁祸首并非打车软件本身,而是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乱伸,就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规范。但上海市交通部门禁止高峰期使用打车软件恐怕治标难治本。一者,禁用打车软件虽能减少拒载等现象,但却让市场回到了单一传统模式,将新兴事物的积极意义也一并抹杀,不利于其自身的改进和完善。再者,在高峰期意外的时间,乱象依然大行其道,难道只有在高峰期拒载才是违规之举吗?只解决高峰期存在的问题,对低谷期的违规之举视而不见,何异于掩耳盗铃?
  在互联网时代,新兴事物层出不穷,如同饱受争议的余额宝一样,打车软件也并非是块“完玉”,需要市场仔细打磨、政府正确引导。因此,“打劫”乱象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执法智慧,若因为难以管理便一禁了之,如此禁令只怕越禁越乱,越禁越倒退。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