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201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记者在繁忙路段测试的声音分贝值结果。 |
|

|
|
医生提醒市民在日常生活中防止噪音性耳聋 3月3日是我国第15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爱耳护耳,健康听力——预防从初级耳科保健做起”。当日下午,记者在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耳鼻喉科采访时发现,在当天就诊的患者中,有不少都是中青年,其中甚至还有十几岁的中学生。“青年人耳聋的发病率在这几年持续上升,许多人都认为耳聋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其实不然。”中心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朱福明说。 青少年 耳机成听力杀手 “以前遇到过一个小患者,年龄不大才刚上初中,一开始时耳朵会偶尔出现耳鸣的现象,家人都以为是感冒导致的就没在意,结果拖了一周不但没康复反而愈加严重了才来医院就诊,一测听力才发现,孩子已经属于中度耳聋了。”朱福明介绍说,“后来仔细问了孩子和家长才找出原因,原来这个孩子平时特别喜欢用耳机听音乐,而且还特别喜欢摇滚类的,有时连做作业时也要一直听着音乐,这就是典型的噪音性耳聋。” 朱福明告诉记者,一般来说,患噪音性耳聋的多是一些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下工作的工人,而且由于是慢性损伤,所以这些特殊工种工人的发病年龄也多在四十岁以后,“但就最近几年门诊上的接诊情况来看,噪音性耳聋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问及病史时多数是跟长时间用耳机听歌以及长时间在嘈杂娱乐场所玩耍有关。” 据了解,噪音导致听力损伤被称为噪声性耳聋,是由于听觉长期遭受噪声影响而发生缓慢的进行性的感音性耳聋。“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或多或少都会对听力造成损伤,时间久了,听神经的毛细胞受损就会变形脱落从而出现耳聋,而这种耳聋是比较难治愈的。”朱福明建议,听嘈杂音乐时尽量选择外放,必须要使用耳机时要把音量调小,并且隔段时间就要摘下耳机休息一下,避免造成听力损伤。 市民 噪音中注意防护 国际卫生组织曾针对噪音做过调查,当环境中的噪音达到190分贝时是会危及生命的,在120分贝的环境里待一分钟就可能出现暂时性耳聋,而在90分贝以上的环境中不要超过一个小时,如果超过一个小时就会出现耳鸣或者是头晕。 3月3日中午11时30分许,记者来到了驼山路与范公亭路交叉口附近,用手机上的专业软件测量了当时路口附近的声音分贝值,这个时间正是此路段较为繁忙的时间段。在测量的五分钟内,测量点的最高分贝值达到了93分贝,而平均值也高达82分贝。 根据较为通用的规则,声音超过60分贝就可以划分到吵闹的范围了。70分贝以上的声音开始损害听力神经,90分贝以上就会使听力受损。 “交警就是比较容易患噪音性耳聋的一个群体,而煤炭等特殊行业的工人则是患病的高危群体。”据朱福明介绍,急性噪音损伤的患者比较少,多数患者是由于长期接触导致的,而慢性损伤的治疗是非常困难的,“所以避免噪音性耳聋重在预防,佩戴耳罩、头盔等劳保用品,缩短暴露在噪音下的时间都是预防的措施。” 除此之外,朱福明还建议市民,如果是在ktv、嘈杂车间等地工作的人员,应定期检查听力,相关企业也要尽可能地为员工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 医生 高压力也能致聋 “除了噪音性耳聋,现在门诊上常见的还有突发性耳聋,就是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这种耳聋在中青年中也比较常见。”朱福明告诉记者,“一些工作强度大的脑力劳动者会患这种耳聋。”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本来精神压力就大,再加上熬夜、休息不足等因素,很可能就会导致大脑高度紧张、机体抵抗力下降、血压升高、内听动脉痉挛缺血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都可以导致内耳损伤,从而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朱福明解释说。除了压力大这种原因,有时候感冒、休息不好也可能会引起突发性耳聋。 耳聋有很多种,致病原因也非常复杂。朱福明告诉记者,不管何种类型的耳聋,如果市民一旦出现耳鸣、头晕等症状时应该尽快到医院就诊,“如果等到能明显感觉出听力下降了才来医院,那一般就已经发展到了中度耳聋,基本上就不太容易治愈了。” 朱福明提醒,市民一旦出现耳聋一定要及时就诊,有的患者不注意,耳朵听力突然下降后觉得是感冒了,便安慰自己过段时间也许自己就会好了,结果导致了不可逆的后果。“突发耳聋后一定要及时就诊,通过医疗手段及时治疗后是可以治愈的,如果超过了三个月,基本就没法治了。” 文/图 本报记者 潘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