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善策培育的迎春朝气蓬勃。 |
|

|
|
一干46年,85岁的刘善策养出的花精神人更精神 在有“中国东方花都”美誉的青州,养花、爱花之人众多。近日,记者了解到,有一位85岁的爱花老人,不仅有着几十年栽培迎春的经验,还发现了培养迎春枝干造型的诀窍,他培育的迎春盆景造型美观、朝气蓬勃,似乎有了灵性。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盆景协会会员、全国梅花协会会员刘善策。3月5日,记者采访了他。 玩花赏花几十年 还办过个人花展 3月5日下午,一踏进益都街道北城社区刘善策老人家的小院,便有一缕沁人心脾的花香扑面而来,入眼满目葱茏,正在盛开的迎春、探春、腊梅装点在各个角落。 髦耋之年的刘善策看起来精神矍铄,身板硬朗。他向记者介绍,自己玩花赏花已经几十年,家中松柏、黄杨、金雀都有,尤爱迎春。不久前在青州书画艺术城举办的一场书画、迎春展上,自己有两盆迎春参展。 谈到如何与迎春花结缘,刘善策回忆说,自己小时候家中就有各种花卉,对迎春花也不陌生。“可那时候老百姓不会玩,养了迎春花就将一堆枝条拧成绳,没有什么美感可言。” 刘善策说,1968年他在工厂车间劳动,那时青州的山区漫山遍野的迎春,下了班没事他就去野外挖花回家玩赏。刘善策说,年轻时他还经常出差,全国各地的跑,处理完工作上的事情哪里也不去,就去先逛公园看花、看盆景,看多了也就积累出了做盆景的艺术眼光。将迎春做成盆景,艺术性和观赏性便又提高了一个层次。 刘善策告诉记者,自己最多的时候有百余盆迎春,但是缺乏一个交流的平台。后来,他决定办展览。离休前他在铝箔纸厂做总会计师,厂里有花园也有展室。于是从1980年到1990年,他一连办了十年花展。 不断摸索试验,终于摸清迎春“脾气” 谈起对花卉的热爱,刘善策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在他年轻时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养花养草是“搞资本主义”。他只好偷偷地养花,他在野外挖了一个深沟,将月季等花卉放进去,盖上草铺,结果那年雨水特别多,把花都沤死了。 “玩花不仅陶冶性情,锻炼身体,其实也是一门学问。”刘善策说,迎春花和别的花一样,有它的脾气性格,不懂它的生长习性、摸不清规律,就养不好。 “花条从老根长出来,不管它的话会一直开花开到头。而花蒂落了之后便不再从这里冒芽,新芽还是从老根再发,这样枝干就成了个老鸹窝。”刘善策说,发现这个问题以后,他就想:果树遭遇自然灾害第二年就不开花结果了,给迎春摘掉几片叶子会不会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受此启发,他开始试验,春天迎春长到七八对叶时,从根上摘除两三对叶。第二年他发现,这里就不再长花芽而是长出一节枝。试验成功了,用这个方法,他培育出了一盆盆极具观赏性又生气勃勃的迎春盆景。 盆景不但要美,更应展示蓬勃生机 几十年来,养花的乐趣点缀着平淡的生活,让刘善策在平凡中体味着幸福快乐。如今,85岁的他心态很好,对人也和善。敬佩他的为人,书画家刘杰为他题字“厚德载福”。“心智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行要谨,这乃是古人的名句,也是善策君的写照。我十分崇敬他的为人,今书此联敬之。”刘杰写道。 记者看到,刘老培育的迎春盆景大气自然、朝气蓬勃。每一株迎春都开得很旺盛,骨朵嫩黄,无论枝条还是颜色都有朝气。 刘善策说,盆景界有多种观点,有人做盆景时经常会将树木人工剥出“舍利感”,他认为这样匠气十足,但对草木来说太残酷了。“经常有人慕名而来请我剪花,我给他们剪得花不长便罢,长起来就很丰满。”刘善策认为,玩花赏花也应该体现一种时代气息,国家欣欣向荣,飞速发展,花也要同样表达出这样的时代气息。 文/图 本报记者 董晓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