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2014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
3月4日,邢德文在用电脑写日记。每本日记里都会有“本年度十件大事”。2013年1月4日,邢德文开始用电脑写日记,并打印出来。 |
|

|
|
62岁的邢德文用300多万字记录下47年的人生轨迹,准备作为传家宝47年的人生轨迹,准备作为传家宝 ◎日记内容 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 这些日记本上,记录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大半生的风雨历程。同时,透过这些日记本,也不难看出潍坊市民生活近50年来的沧桑变迁。从40元钱娶一个漂亮媳妇、上山开荒种土豆的日子一路走到如今其乐融融的小康之家,从借别人家的自行车骑到如今一家人上下班开轿车,从蜗居在4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到搬进100多平方米的宽敞新居,每一个转折发展,日记中都可见一斑。 1975年 娶个媳妇花了40元钱 “1975年3月8日,这一天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我结婚了,心情抑郁而矛盾,结婚算下来前后花了大概40块钱……”在邢德文1975年的日记里,发黄的纸张上记录着这样一段文字。 邢德文说,当年他结婚前前后后总共花了大概40元钱,这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数字。由于家境贫苦,父母也帮不了太多,无奈之下,邢德文将他手头唯一的值钱物品——亲戚送的手表卖了,卖了大概20元钱,又将家里的猪和攒下的鸡蛋卖了不到30元钱,这些就是邢德文用来结婚的全部钱财。 到了置办结婚物品的时候,邢德文只买了最基本的物品——几床新棉被,给自己和妻子置办了两身新衣裳,还添置了点简单的日用品。至于家具,则是全部用的老旧家具。结婚那天的婚宴也非常简单低调,请亲近的亲人朋友简单吃了顿饭,两个人就算是结婚了。 如今,说起自己花40元钱娶了个相濡以沫的妻子,邢德文表示:“这跟当年所处的年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只是我,当时大部分年轻人结婚的花销差不多都是这个数字。”邢德文感慨道,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40元钱娶媳妇到数万元娶媳妇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1981年 为吃饱全家开荒种土豆 翻到邢德文1981年3月18日的日记,里面有这样一段描述:“家里的粮食又不够吃了,只好找了后山的一块荒地,种点土豆当饭吃,这活儿可真累,光上山下山就把家人折腾得够呛……” 邢德文告诉记者,这段文字是他前往东北做伐木工人的时候写的。当时,邢德文与妻子、孩子和母亲一家四口日子过得非拮据,由于粮食紧张,全家只靠邢德文一个月38.61元的收入维持生活,每个月一发工资,邢德文就要拿出近30元购买四口人的粮票,剩下的那点钱根本不够维持一家人的开支。 无奈之下,邢德文只好在后山找了块荒地种土豆,从开荒到挖土到浇水,全是一家人齐心协力完成的。种完土豆后,一家人的手掌都磨起了水泡。土豆成熟的时候,一亩多地产了不少黄澄澄的大土豆,这可解了邢德文家里粮食不够吃的尴尬。 土豆成熟后,邢德文家里的主食和炒菜大都以土豆为主,这让一家人起码不至于饿肚子。但是,连续4年种土豆的经历和吃土豆的生活,让如今的邢德文一见土豆就胃疼,一口也吃不下。 1994年,邢德文的儿子被第二军医大学录取,大学期间的费用全免,这大大减轻了这个家庭的沉重负担,同时也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 记者在邢德文1994年7月15日的日记中看到这样的记录:“前几天,小林(邢德文儿子)的录取通知书发下来了,这不仅仅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希望……” 2004年 家中拥有了第一辆轿车 说起自家的变化,邢德文说,从交通工具上可见一斑,而关于交通工具的更换,也多次出现在邢德文的日记中。 1971年5月25日,邢德文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今天去高密看望老师了,借了邻居的一辆大金鹿自行车,从寿光到高密一共骑了120公里路,走了8个多小时,路上只吃了一块饼,回到家,才发现屁股后面血水都凝成了块……” 1988年,邢德文在潍坊花150元买了一辆自行车,那个时候,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邢德文感到非常满足。1991年,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邢德文给妻子和儿子一人买了一辆自行车,这样,一家人外出的时候就不用犯愁了。 到了2000年,邢德文的交通工具又从自行车换成了摩托车,每天骑着摩托车上班下班。在2000年5月9日的日记中,邢德文记录下了这样的心情:“想起当年借别人的自行车骑,现在能有属于自己的摩托车,是当年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2004年5月,邢德文家有了第一辆轿车——一辆黑色的大众POLO车。近几年,邢德文又将汽车更新换代,一家人上下班都开着轿车。“开着轿车上下班的日子,是当年做梦都没想到的。”邢德文说,不仅他这个小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身边人的日子也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9年 老两口住进宽敞的新居 1988年,邢德文一家从东北回到了潍坊老家,一家人居住在潍城区福寿西街与月河路交叉口附近一间4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 “那个小房子非常破旧,光线也不好,几个人住在一起非常拥挤。”邢德文说,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一家人在那里一住就是13年。 2001年,邢德文一家搬到五道庙附近一处80多平方米的房子,生活环境的改善让邢德文感到非常知足。 在2001年4月19日,邢德文的日记中写道:“经过思考、劳累,于4月7日起收拾好新房子。加上朋友的帮忙,从12日起,我与妻子拼死拼活打包整理,于4月15日找搬家公司搬家,装了两大车,合计费用1150元,月河路的房子自4月14日开始出租,每月收入租金200元……”从这样一段文字里,可以清晰地看出,第一次换房子,邢德文花费了不少心思。 2009年,邢德文一家又搬到了100多平方米的高层带电梯楼房里,他在日记中写下:“昨日搬家,住进新居,新家十分宽敞……” 由于儿子长大成家,目前这处房子只有邢德文与妻子两人居住,十分宽敞舒适。在这处新居里,邢德文种花养草,并且在阳台专门开辟出一间“书房”,在这里可以沐浴着阳光写日记,邢德文的学习和写日记有了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除了房子车子不断地更新换代,邢德文的儿子结婚后,这个小家庭也从三口之家变成了四口之家,自从添了大孙子,又成了五口之家。每天弄孙为乐,是邢德文最快乐的事情。 A4版-A5版文/图 本报记者 李楠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