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面导航 |
第01版
导读 |
第02版
新闻评论 |
第03版
专题 |
|
|
|
|
标题导航 |
 |
|
|
|
|
|
|
有空床位却不收医保病人,慢性病用药只开一个周的量 “明明有空床位,却不收医保病人,他们凭什么不收我?”两会前夕,记者在网上征集百姓关注的问题时,北京一位老年慢性病患者谈到他去年11月份的就医经历时发问。顺着这条线索,记者两会期间采访多位医疗行业的代表委员发现,“有空床却不收医保病人”现象并不鲜见,而且仅仅是现存于医疗体系中诸多“怪现象”之一。 医疗“怪现象” 记者采访多位医疗系统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代表委员提及的医疗“怪现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医保病人入院”——每年10月份以后,一些医院会开始控制医保病人入院数量,出诊医生通常会以“没有空床位”等理由建议病人尤其是慢性病人到上级医院或别的医院就诊,而事实上,“没有空床位”只是托词; “看几种病就得挂几种号”——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的患者,则需挂心血管、内分泌、消化三个门诊号,如果再同时患个感冒,还得再挂个呼吸科; “开一个月药得跑四趟医院”——慢性病人比如扩张性心肌病、高脂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需长期服药治疗,然而,当前制度下每次就诊只能开一周药量,意味着每月要去四次医院,请假、往返医院、挂号、候诊、看病、取药等。 “没有必要的检查费”——针对某些慢性病患者,明明可以采用100多元费用的慢检查,但在实际中,医生却开出高达600多元费用的快检查,而原因并非“想为医院多赚钱”。 “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一方面,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和奔波劳累,另一方面,也显著增加了医院门诊人次和医生工作量,从某种程度上容易加大医患之间不理解,也成为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位医卫界全国政协委员说。 医保不尽完善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这些“怪现象”的存在与现行医保制度不尽完善存在关联。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史大卓说,出于控制医保基金总额的初衷,医院管理部门以均次费用、药占比例等硬性指标评价医院医保管理:一方面,每个医院有总支付医保额度,且在实际操作中由医院先行垫付,超过部分医保中心将会拒付。于是,许多医院在医保费用将超标时就不愿诊治医保病人。 “这与我国当前医疗体制有关,医院很大程度上还是需要自负盈亏,在医保限额控制情况下,一旦费用超标,医院和医生就得自己掏腰包。”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大外科主任刘忠军说。 另一方面,现行制度过于强调控制均次费用,致使许多可开一个月药的慢性病,每次只能开一周或两周用药量,病人被迫多次往返医院。 此外,某些慢性病并不需要太多检查,需要的是服用相对昂贵药物,而为了满足“医疗费用与药费必须达到某个比例”的考核要求,医生也不得不选择为病患开出没有必要的检查。 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全科医生培养,推进医师多点执业,让群众能够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李斌也在此前记者会上表示,促进医师多点执业的意见已经在公开征求意见,“今年也会很快出台”。 医师多点执业,让医务人员流动起来 “开放医师多点执业,是对我国医师管理制度最为重要的改革之一。但我国现行的医师执业注册流程,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阻止医师跨地区流动的一道‘壁垒’。”提到医师执业改革,全国人大代表陈紫萱告诉记者。 “由于目前存在的一些理念、政策措施等障碍,使这些好的政策、措施无法落到实处。”陈紫萱代表说。 陈紫萱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厦门市,一家民办医院在引进优秀医师的过程中,医师与原单位虽然解除劳动关系,但原单位不予办理执业地址变更的情况大量存在,阻止了医师合理流动,使其无法顺利上岗执业。 陈紫萱介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医师变更执业地点注册事项,应当到注册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注册手续,提交《医师变更执业注册申请审核表》。倘若原服务医院不愿放人,原注册卫生行政部门将无法在“医师执业注册联网管理系统”里办理迁出手续。 “遇到此种情形往往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行政介入解决,但也存在卫生行政部门由于各种原因并未积极介入来协助,浪费了大量时间、人力成本,医师在等候的过程中不能合法执医。”她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委员也表示:“我国现在的人事管理制度决定了医师都是‘单位人’,他们都是单位的全职员工,能不能去其他地方执业得听单位安排。医生难以成为自由执业者,目前实施医师多点执业实际上起不了多大作用。”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委员表示,早在2009年,原卫生部就印发了《关于医师多点执业有关问题的通知》,并在全国部分地区先行试点,这个政策是相当好的,但是落地很难。因为目前的人事制度把医生和医院紧紧捆绑在一起,只有把医生群体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这个好政策才能落地开花。 “这真的是,有的医生想跳槽,跳不出这个坑;有的医院求贤若渴,渴死了都请不来好医生。”陈紫萱说,“只有让医师自由流动并形成公平的竞争机制,才能让好医生带来高价值,让各地医疗水平逐渐走向均衡化。” 健全分级医疗,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 “分级诊疗不健全,再建多少个三甲医院能解决13亿人的看病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丁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丁洁介绍,虽然目前医疗机构已经进行了评审、分级,但诊治同样的疾病时具备不同诊疗能力、医学人才机构的收费标准并无区别。这不仅导致了求医人群都涌向大医院,而且客观上抹杀了医疗机构分级的意义和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朝阳糖尿病医院院长王执礼说,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少、医生临床经验少且医疗设备较落后,大多数患者对基层医院、社区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不信任,导致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生在往基层医院转诊病人时有顾虑。“医生担心产生医疗纠纷而不想转诊,患者也不愿转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不敢接诊。”王执礼说,这也是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乏人问津的原因。 如何解决好基层医疗机构和大型综合医院的衔接? 丁洁建议,首先要针对不同级别的医务人员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其次,要积极发挥医疗保障体系的“杠杆”作用。比如,引导患者首诊或小病首先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未经基层医疗机构推荐直接到高级别医院就诊的,医保拒付。这样能逐渐实现分级医疗机构的作用和优势。 针对不转诊的情况,王执礼建议,明确不同层次医疗卫生机构的责任和彼此间分工协作关系,构建有效的双向转诊运行和制衡机制,使大型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提高医院公益性 【博文】全国人大代表钟南山说,现在医改没有解决看病难、医患关系、调动医生积极性三大关键问题。医改要从内部找原因,要着力解决大医院的公益性问题。 【跟帖】@janehhuang:一针见血,弊病分析和解决方案均很现实,赞一个。
对老年人多宽容 【博文】全国政协委员宋丹丹说,我母亲是个教师,但她都气跑3个保姆了,因为她总怀疑别人拿她钱。老年人没有安全感。“他赖你或许不是有意识的,就是应急反应。扶还是不扶,这个争论本身就没有意义。”宋丹丹说,“舆论应聚焦在如何解决老年人的问题。” 【跟帖】@阿拉蕾的小丸子:政府需要更好地完善老年人医疗问题,子女们需要更多地陪伴和关心老人。
“买客户”必退出 【博文】商务部电子商务司副司长张佩东3月9日晚说,她本人是嘀嘀、快的两个打车软件热情的使用者。但“花钱买用户”的营销策略不可持续,退出是必然的。如何既能发挥这类软件的长处避免负面作用,需要相关方找到有效解决途径。 【跟帖】@阵斩54员:两巨头是在培养用户使用手机付费的习惯,所谋者大。
金色大厅镀金潮 【博文】全国政协委员、歌唱家宋祖英说:“这些年来,我也在关注这方面问题。可以说,我国的演出团队去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已经成为一种灾难了,不仅造成浪费,对艺术走出去不负责任,还对国家产生负面影响。” 【跟帖】@赣州微博网:别盲目花钱买名剧院的名声,如果全国老百姓都认可你,那也有十几亿的掌声了。
瞒交寄物品担责 【博文】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刘良一3月9日晚在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网络访谈中说,去年“夺命快递”事件给快递行业敲响了警钟,今年国家邮政局将明确寄件人寄递行为法律责任,寄件人明知是有毒化学品,不做说明,隐瞒交寄,要承担法律责任。 【跟帖】@盗火的prometheus:应当加强基础建设,建立危险品邮寄途径,加强监管、加强预防措施。分级的邮寄制度可以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邮件,各行其道、安全便捷。 本版文图均据新华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