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光锋种出的宝葫芦。 |
|

|
|
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我市龙都街道西新庄村的村民马光锋种的葫芦,长出的都是“人物肖像”。之所以这般神奇,是因为这些葫芦是套模长大的。给葫芦套模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种做法有一个专业的术语叫“范制葫芦",过去人们多用它来制作小型器皿。四五年来,马光锋前后种出了10多种形态各异的葫芦,他信心满满,希望未来能扩大种植,做出更多有价值的葫芦。 所谓“范制葫芦”,就是用刚性材料预先制成模具,在模具内侧雕上设计好的花纹图案或文字,将模具套在幼嫩的葫芦上,使其按模具生长成熟。葫芦的形状和表面纹饰均被模具限定,完全遂人所愿,宛如削刻而成,却无削刻的痕迹,简直就是天人合力的杰作。 葫芦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葫芦在汉语中是“福禄”的谐音,历来寓意着“创世”“赐予”“祈福”“辟邪”。明清两代,“范制葫芦”极受皇室喜爱。康熙皇帝曾在丰泽园内种植此类葫芦,并设专人管理。当时的许多文人雅士也都喜爱“范制葫芦”,所以我国北方一些地区都有种植。但由于种植难度颇大,成功的作品尤显珍贵。 2003年,曾经有一件清代“范制葫芦”以63.8万元的价格拍出,创造了葫芦类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作为人文瓜果的葫芦,有食用、生活器皿、儿童玩具、武器、乐器等多种功效。“范制葫芦”这一工艺将葫芦带进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殿堂,让人叹为观止。 葫芦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且与富贵、长寿、子孙繁盛等密切相关,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但葫芦之所以可以成为手中把玩、怀揣的宠物,还要有诸多锦上添花的美化手段,“范制葫芦”就以其非常精美的工艺,把天然的葫芦种植出一个个独特的艺术品,化成收藏者眼中的“宝葫芦”。 说起“范制葫芦”,不善言辞的马光锋滔滔不绝。他说:“范制葫芦”在很多方面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是我国特有的人工与天然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它独特的工艺性与艺术价值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爱,在古玩市场或收藏品市场已炙手可热,价格也一路飙升,而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记者了解到,“范制葫芦”的成功率很低,一亩地仅有一两个能真正完美成型的精品葫芦。葫芦套于模内,与气候、温度、肥料等因素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极高的园艺技巧。而制作模具,需要极高的艺术品位,所以每成一器,都是自然与人工的完美结合。因此,才使得它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另外,“范制葫芦”天然、古朴、细腻,是扮美家居的高雅尚品。 然而种葫芦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第一年,马光锋在地里选种育种、选土种植、搭葫芦架,然后是设计图案、制作模具,之后是七八个月的精心培育,浇水施肥、杀虫灭菌……种下满心的希望,收获的却是彻头彻尾的失败,成型的葫芦精品没有几个。 失败让马光锋觉得很没面子,但并没有让他气馁。当时,亲戚朋友都来劝他别再坚持了,那些从一开始就不看好他这一举动的人更是风言风语,甚至有村民跟他打赌:“要是葫芦能长出人物肖像,我就把葫芦吃了。” 看着一个个不成型的葫芦,马光锋也打了退堂鼓,可静下心来想想,如果就这样放弃了,那之前投入的辛苦就真的白费了,总结出的经验教训也全部没有了意义。他对自己说:“成功往往属于坚持到最后的人。”为了梦想,马光锋决心咬牙坚持。 后来,马光锋基本就和那些葫芦同吃同住了,随时观察葫芦的生长情况,随时调整培育方法。几个月后,打开那些模具,马光锋脸上的喜悦无以言表,村民们也都惊呆了,怎么能种出这么惟妙惟肖的葫芦。经过精心挑选,有6个葫芦算得上是精品了。这些器型完整、图案清晰的葫芦给了马光锋无限的安慰,那个跟他打赌的村民对他佩服得更是五体投地。几年下来,马光锋的范制葫芦越做越精,备受欢迎。 “看着那些坐在街边晒太阳、打扑克、下象棋的老年人,我就联想到自己年纪大的时候,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整日坐在街边做着那些事。”马光锋告诉记者,有时晚上睡不着觉,他就琢磨,那些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下定决心必须研究好“范制葫芦”这门手艺,让自己老有所乐,老有所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文/图 本报记者 吕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