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愿坚1929年3月出生在诸城相州,父亲王振千是个读书人,平时常给他讲一些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和述异志怪的故事,由此激发了他对文学艺术的兴趣,从小就与“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孩童时代的文学基础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患重病“致死”被扔村外,幸被伯父捡回 1929年3月,在诸城相州镇一户姓王的人家诞生了一个瘦小的男孩,孩子的父亲此时年纪已大,这孩子是他的第二个男孩。由于当时兵匪四起,时局混乱,王家的家境也日渐艰难,所以这孩子的出生并没有给父母带来多少欢乐。且孩子出生后就病了,日夜啼哭,两片小嘴唇一张一合地喘息着,憋得脸都发青,一家人急得团团转。四处求医问药非但不见好转,病情反而加重,到了第五天,瘦小的孩子竟再也哭不出声来。看孩子不行了,慌乱中这位父亲含着泪水把以为已经死去的孩子扔到了村外的土坡上,擦把泪水回了家。 时值春寒未尽的三月,孩子的伯父王翔千在济南忙于革命工作,因遭到敌人的通缉匆匆逃回故乡,这天傍晚赶回村,在村外路旁,他无意中发现了土坡上的孩子。 在那种年头,穷苦人家生了孩子养不起,有病无钱医治,死个孩子本不是稀罕事。王翔千朝那孩子望了望又朝前面走去,也许是一颗善良的心的驱使,这位在济南与王尽美、邓恩铭一起组建山东共产主义小组,现暂避回诸城的革命家又停住了脚步,他怀着一线希望向孩子走去,来到孩子身边,他轻轻地把手放在孩子鼻子上试了试,竟然发现孩子还有一口气,他惊喜地把孩子抱起来,走回家去,着急地想把这个弱小的生命送还给生他的父母。不料,一打听,原来是弟弟王振千扔的孩子,他亲手捡回的孩子,竟是自己的亲侄子!他抱着孩子走进弟弟的家门,向弟弟发起火来:“孩子还没断气你们就扔了,难道你就穷得连个孩子也养不起了吗?” 振千夫妇挨了哥哥一顿怒骂,悔恨和惊喜之中急忙接过孩子,呆呆地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还愣着干什么,你想让他等死啊?还不快去请大夫!”哥哥大声呵斥着。王振千这才如大梦初醒,这位比哥哥更博学多才、在相州学堂任教的知识分子没敢回半句嘴,抱着孩子跌跌撞撞地向门外跑去。于是,这个小生命得以生存。 邻居们听说后无不啧啧称奇,说:“这孩子死里逃生,必有大处。”这个孩子就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王愿坚。邻居赞美王翔千救了侄子一命,并不知当时他正做着党的秘密工作,为拯救劳苦大众四处奔波着。 父亲常给他讲传说故事,激发文学兴趣 王愿坚的父亲王振千常给孩子们讲一些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和述异志怪的故事,以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有时他从文学名著中摘一些有趣的情节,有时讲一些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如《没有头的强盗》《神锥子》《张三捣鬼》等。那些神话传说、鬼怪妖魔的故事给少年时代的王愿坚开启了一个个神奇的窗口。相州是一个繁荣的古镇,在相州大集上说书卖艺的、拉洋片的等杂耍不少,只要有空,少年王愿坚就到集市上去听民间艺人说大鼓书。 那时说书艺人下了集还不走,一群痴迷的听众围成一个场子,听了一回再听下一回,这使放了学的王愿坚有机会趁中午可以多听一点。那些表达了人民的理想与希望的古老神话、杀富济贫的侠义传说常使他神凝意往。但是五天一个集,已经不能满足他听故事的欲望了,他就找书自己读。这时他们家已经败落,但父亲毕竟是读书人,家中有些藏书。王愿坚找出这些书,如饥似渴地读着,虽然一些字还不认识,但却能大致读懂其中的故事,十三岁以前他就读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等古典文学,也读了一些苏联的文学作品,虽然那时他对这些名著的理解并不深,但父辈的讲述给他的影响,对于一位少年的启蒙作用是巨大的。灿烂的民间文学像涓涓细流润入他的心扉。他从小就与“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对于一位初踏人生之路的少年来说也同样是一种文学与美学的熏陶。这一段的文学基础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9年冬,日本鬼子侵占了相州,占领了王氏私立学堂的全部校舍。像相州的许多孩子一样,王愿坚不得不到日寇监管下的学校里去读书。学校里挂起了太阳旗,日寇规定:学生一进校门就必须向太阳旗敬礼,年仅10岁的王愿坚不能忍受这种屈辱,宁肯挨日本教官的耳光也不肯向太阳旗低头。在家中,日子也不好过,日本鬼子到处杀人放火,这在王愿坚那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有一天,鬼子闯进了王愿坚的家,用生硬的中国话喊着王翔千的名字,父亲王振千这才知道鬼子是来抓哥哥的,仓促中他告诉妻子:“快去告诉哥哥,让他不要再出头露面了!”父亲被抓走后,愿坚的母亲找到哥哥报了信,王翔千很快躲起来,逃过了鬼子的搜捕。事实是,这时王愿坚的家已成为我党敌后工作的一个联络点,在县委工作的孙朴风、赵志刚等人常到他们家碰头开会,如果王翔千在家他们就会到翔千家中一起研究斗争形势或布置任务,这时常由王愿坚在大门外担任放哨的任务,这种斗争环境使他对革命有了一些初步感受。
日寇侵占相州 离家躲避战乱 这时候,愿坚的哥哥懋坚已参加了革命,被组织派往苏联学习,家中只有姐姐妹妹和母亲。为了躲避战乱,愿坚的母亲就把他送到了离相州十里路的老梧村的一个亲戚家。这里离公路远,又是丘岭地,岭上、沟里到处有茂密的树林,可以躲藏,比相州安全得多。 说起这段生活,王愿坚曾说:“这一段躲避战乱的生活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记得在老梧村我的亲戚家有一个大胡子的老人待我特别好,他常领我到村东旁汉王山去玩,这座小山因为东汉的刘秀讨伐王莽时曾在此驻扎而得名,山上有座清凉寺,寺前有座古老的宝塔,平时听大人说话口头语‘他在哪里?(塔)在老梧村’,这次才真的见到。记得那时汉王山上还有棵巨大的白果树和数不清的古柏,大胡子还指着寺中的一块古碑说那是宋朝的宰相、文学家宋郊(宋庠)亲笔题写的。在庙里,我望着各式各样的神像和美丽的壁画直发呆,加上老人绘声绘色地给我讲述仙女一夜之间建起宝塔的传说,西山石佛寺那大石佛连皇帝下令搬迁都搬不动等种种动人的传说,使我感到神奇而入迷。这也是一种故乡文化的陶冶啊!” 在老梧村躲了几个月后,打听到父亲被放出来,王愿坚才又回到相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