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纵然学校硬性要求签字,也会有家长应付了事;而即便校方规定“免签”,很多家长也仍会用心检查孩子学业。校方“一刀切”要求家长“齐步走”,本就与“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相悖。学校教育的主角是学生,无论是家长还是校方,应摆正“要陪伴,不要代替”的态度。 “已听写三遍”、“已背诵”、“已预习”……自从孩子上了小学,家长在孩子作业本上“签字”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近日,北京的昌平城关小学、农科院附小、北京小学丰台万年花城分校等部分小学却开始试水作业“免签”。校方称此举旨在减轻家长负担,增强学生自主能力。然而,一部分家长和教师却对此争议不断。 (本报今日A16版) 说实在的,纵然学校对家长签字背书有统一硬性要求,也会有家长草草应付了事;而即便校方规定从此以后“免签”,很多家长也仍会用心检查、辅导孩子的学业。在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校方如此“一刀切”地要求家长“齐步走”,本就与个性化、差异化的“因材施教”教育理念相悖。学校教育的主角是学生,无论是家长还是校方,应摆正“要陪伴,不要代替”的态度。 对于“家长签字”这种教育方法上的探索,不能否认其善意的初衷。可以设想,通过这种学校与家长互动的方式,双方可以就学生离校之后的学习顺利完成交接,保证孩子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校来说,因为家长这一角色的介入,解决了其诸多“鞭长莫及”的问题,使得之后对每个学生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对于家长而言,也算是从学校领到了一把“尚方宝剑”,通过这个途径,可以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学习;而戴上这个“紧箍咒”的学生,只能“不开小差忙作业,因为家长要签字”,一切似乎水到渠成。 的确,从中尝到“甜头”的不乏其人,一部分反对“免签”的家长就是最好的证明。在“教育惯性”的作用下,有些家长担心,一旦“免签”,孩子就会成为脱缰的野马,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滑而掉队。为了阻止这种“可怕”预期的发生,他们甘愿“累并坚持着”。 与之相对的,则是另一部分真心渴望“免签”的家长,有家长直言“伤不起”,签了字就得对孩子的作业负责,为了保证不出错,每次自个儿就先得恶补一番,做一回“满分学生”。尤其对于很多工作繁忙或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来说,长此以往,压力山大。 面对实践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校方在听取正反两反面的意见后,做出“免签”决定,可谓用心良苦。但对此,笔者只能说“不够好”,毕竟,“签字”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借此引导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总不能因为洗澡水脏了,就把盆里的孩子一并倒掉。无论是“一刀切”的“全签”还是“免签”,都会伤及一部分学生和家长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和热情。 对于“签字权”的废立,校方务必要把握好度,既要看到其在沟通上的有效性和积极意义,也要切忌把过多不应有的责任推到家长身上,两者之间求得平衡。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变成家长的负担。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同样也需要一点科学教育的维度,去学会给自己松绑、减负,过分操心何尝不是给孩子增加负担?最重要的,孩子的意见,听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