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2版:人文潍坊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重点
 
标题导航
煤矿爆炸致百多矿工殒命
2014年03月2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煤矿爆炸致百多矿工殒命
  德占时期,坊子煤矿矿工宿舍。
  马司村这处留存二百多年的老房子,见证了那段历史。
  马司村村民刘德田之妻墓碑碑文(局部)。



  德国殖民者占领初期,潍县地方官阻止德商在坊子一带开矿之举,在清廷档案中有所记载。来自民间的抵制,主要是一些商绅在官府支持下加速开矿,与其竞争,底层百姓尚无自觉的行动。而在此时,民间反抗德国修建胶济铁路的斗争,却是一波接一波,尤以高密境内孙文为首的武装抗争最为激烈。在潍县,毁掉铁路勘测标志、破拆修路设施的行动也时有发生。德建煤矿投产后,不堪压榨和折磨的矿工,开始以逃工等方式进行反抗。1907年,一次矿井大爆炸,引发了山东历史上首次产业工人大罢工。

地方官员采取各种方式抵制德商
  1901年9月18日,德华矿务公司在潍县煤区的第一口煤井——坊子竖井开凿。距坊子竖井大约一公里,便是华商祥顺炭厂所开煤井——丁家井。丁家井是这里已经开掘的煤质最佳、储量最大的矿井。
  德国人曾经多次与祥顺炭厂接触,拟收购丁家井,遭到拒绝。收购未成,德国人便以丁家井与他们开凿的坊子竖井距离太近、恐有危险为由,多次阻挠祥顺炭厂开矿。对此,中德双方签订的《德华山东矿务公司章程》已有规定,德商欲收购华矿,“在商定价值后,听矿主自便,或将购价折作股份,领取股票即可。如华矿主人不愿将所开之矿卖出,则应作罢论,不得搅扰其事”。
  1902年,中方按照《德华山东矿务公司章程》,设立坊子矿务局,负责协调购地、排解纠纷等事项。山东方面负责与德方协调铁路和矿务的,是山东候补道洪用舟。得悉此况,洪用舟于4月初挥笔拟写条陈,反映“德人经营路矿,不遗余力;利权所致,要挟多端”。
  洪用舟例举丁家井之事,直陈道:“距铁路三十里内,已准许其开办煤矿,绅民旧有之矿,再任其禳夺而有之,则东省利权岂非全行旁落?”
  为抵制德国人的霸道行为,洪用舟奉山东巡抚张人骏之令,向大清山东商务局“筹款三万金”,拟与丁家井原承办者合股接办,以抵制德华矿务公司。但他依然存有疑虑:德国人“垂涎丁井之煤质极优,利之所在,恐未必果能甘心”。
  当时,同治初期军机大臣、兵部尚书曹毓瑛的侄子曹倜,在洪用舟手下当差。曹倜目睹路矿为德人把持情状,“恐利权全失,后患滋多”,提出集资参股路矿、挽回利权之策。洪用舟报请张人骏同意后,派曹倜赶赴北京,向清廷总理衙门递呈缮折。
  曹倜认为,对于德华铁路公司、德华矿务公司,“华人并未入股”,但按照有关条约,中方却要派兵设局保护。由此,“华官只有保护之责,有利则德商专之,有害则华官任之”。因需股金较巨,曹倜建议,“商民合力,凡有田者,令各地按地丁收钱入股,连收五年……”
  曹倜的建议并未被采纳,但因其“办路况有功”,得到清廷嘉奖。7年后,曹倜被任命为潍县知县。

挖煤工人遭受非人待遇如同囚犯
  1902年9月,坊子竖井出煤。之后几年,敏娜竖井、安妮竖井等矿井相继投产。
  德国人所开煤矿,机械化程度在当时是最高的。从德国进口的机械,如发电机、卷扬机、抽水机、洗煤机、运输机等机械,便利了矿井的掘进和排水,但井下采掘仍没有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还是全部依靠手工开采。
  在这里的每一处矿井,都有持枪的德国人监工,他们对待工人如同看押囚犯。在枪械、皮鞭威逼下,矿工们一天劳动10多个小时,上井后仍遭严密监视。
  “该公司建一巨室,紧接煤矿井口,屋外复用铁网护绕。工人休息,只准在其屋内,室内另有人严密巡查,以防工人私自逃跑。”1906年4月2日出版的《时报》这样报道。
  煤矿雇用的中国工人,最多时达4000多人。阴暗潮湿的环境,超负荷的劳动,矿工们患上一身病,许多人手脚腐烂变形。尽管有医院,但医院是为那些“高贵”的德国人服务的。 
  “东矿,深70米,工作条件十分简陋,没有任何安全设备。我在那里时,甚至连铃都不响。井底的全部积水,仅靠一台蒸汽抽水泵,而且只能连续工作。井内有两条主巷道铺设了道轨,矿车靠人推,其他巷道的煤靠筐子拖运。”这是当时一英国人到坊子煤矿调查的记录。
  这位英国人发现,矿井下的通风条件更差:“没任何实际上的通风设备,有些手摇的圆型木制风扇,带有长长的帆布筒,用来更新工作面的空气,但我只看到有一台在使用。井下到处空气很坏,常发生晕倒事故。”
  1906年4月2日《青岛时报》报道,“这里的中国工人过着极度悲惨的生活,工人的住所被圈围起来;只要劳动合同未满期,工人们即使业余时间也不准离开矿井,劳动时间长达12个小时。”
  对德殖民者的压榨、虐待,矿工们恨之入骨。1907年,当时有一名德国监工,外号“小铁牛”,其臂力过人,一手能提起矿车。此人蛮横凶暴,时常打骂矿工,民愤极大,几名矿工联手将其砸毙井下。
矿井爆炸死百余人 四千工人罢工抗议
  不仅如此,透水、塌方、爆炸等危险,时时刻刻威胁着矿工的生命安全。德国人开矿十多年,有多少矿工葬送性命,已无从可查。1907年8月19日发生的一次特大爆炸事故,引起中外舆论关注。
  上海的德文报纸《德文新报》最先报道,中文报《文汇报》随即刊发译自《德文新报》的消息,称“山东矿务公司所开采之方芝(译音)矿突然爆炸,死德人一名、华人一百十名,该矿之穴尚无损坏”。
  稍后,《文汇报》再次报道:“前礼拜一山东坊子煤矿爆发,伤毙多人,当由青岛派兵前往设法救援没入穴中者。现在清理矿道等事已将竣工,大约西历九月内仍可照常开垦。”
  接着,上海中文报纸《申报》进行了报道:“因用爆药失事,致将矿洞轰毁,在矿底之华工约二百余名、洋监工五六名,皆被灾殒命,刻将尸首设法寻出数十名。”
  最终调查结果,事故原因为安全措施缺乏,设在一矿井下煤层巷道中的炸药库被自燃煤引爆。事故中死亡人数为170人,包括中国矿工168名,德籍人员2名。最后只找到了99具残缺不全的尸体,其状惨不忍睹。
  这些中国矿工,“悉由附近各村佣雇”。事故发生后,“其家属环绕煤厂,号呼啼泣之声达数里外”。
  遇难者中,马司村的最多。村民刘德田遇难后,他的妻子悲痛之下喝药而死。当时为她所立石碑上,刻有以下文字:
  “潍邑坊子迆东,旧有德人煤矿一所,附近村人半工作于斯。丁未七月十有一日,其井内火作,遇害者不下二百余,马司德田刘君亦与焉。烈妇闻之,昼夜饮泣,寝食俱废,气绝者屡屡。越六日,德田君遗骸始获,烈妇为之制衣衾、抚木椁,如礼以敛。甫毕,曰‘吾今可以从我夫于地下矣’,遂仰药而卒。呜呼!士大夫从容就节,盖世罕见;而烈妇竟能若是,安忍没其志,爰记其事,以表于石颜云。”
  惨剧发生后,全矿4000多名工人自发掀起了同盟大罢工,提出增加抚恤金,改善劳动条件,并强烈要求德国侵略者滚出坊子煤矿。罢工持续数周,成为山东产业工人有史以来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的罢工斗争。
  罢工结果,仅仅使德方将遇难者抚恤金从每人150吊钱增到170吊钱。坊子机器矿局当年煤产量,从上年的16万吨减至14.5万吨。
  山东矿务公司的一份报告称,此年煤产量之所以减少1.5万吨,系爆炸事故“引起工人举行好几个星期的罢工,及以后人手继续缺乏而致”。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