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月27日一早,郭秀会(左)为谭大娘送去饭菜。 |
|

|
|
苇湾社区部分困难老人长期受郭秀会照顾,彼此亲如一家 奎文区东关街道苇湾社区57岁居民郭秀会,在靠低保抚养两个女儿成人,并赡养家中老人的同时,还不忘去照顾社区里的多位困难老人,这一照顾就是15年。在奎文区委老干部局等组织的“新二十四孝”评选中,郭秀会跻身首批奎文区“十佳孝德之星”。 探访 一早给老人送饭 3月27日一早,记者来到了郭秀会家中。“我得去看看谭大娘,估计上次给她买的菜快吃完了,再送点过去。”郭秀会说,谭大娘年近九旬,膝下无儿无女,老伴去世后,她一直独自生活。在郭秀会看来,自己就是谭大娘的女儿,照顾老人理所应当。“老人家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一个人住不容易。”郭秀会说。 当记者跟郭秀会来到谭大娘家时,老人家正在吃早饭。一看到“女儿”来了,谭大娘马上放下碗筷,跟郭秀会聊起了天。“闺女送的饭,我都爱吃。”说话间,谭大娘一脸幸福。 吃完饭,谭大娘拉着记者的手唠起了家常。“社区和邻居们都热心照顾我,我对这个‘闺女’更是有报不完的恩。”谭大娘说,这么多年来,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她都会找郭秀会帮忙。在老人家眼里,郭秀会就是她最亲最近的亲人。 “能遇到这个‘女儿’,是我上辈子修来的福分。”谭大娘边说边动情地流下了热泪。 看着谭大娘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去烧水,郭秀会二话没说,抢着拿起了壶,一边烧水一边嘱咐谭大娘,走路一定要小心看着脚下,有什么需要做的就吩咐。“老人家腿脚不利索,就怕她不留神摔了。”郭秀会一边烧水,还不忘问老人家有没有需要洗的衣服、要不要晾被子。 临走时,郭秀会不忘叮嘱老人家要按时吃饭。“就怕她一个人吃饭没个点,前天中午给她送的水饺,到现在还没吃。”在郭秀会眼里,老人家住得舒服,吃得热乎,比什么都好。 邻居 老郭是个热心肠 从谭大娘家出来,郭秀会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王大妈家。王大妈腿脚不便,还有一个残疾儿子,女儿工作忙,很少回家。这些郭秀会都看在眼里,平时买菜送饭、洗衣拖地的活,郭秀会能帮就帮。“要不是老郭照顾着,俺娘俩现在还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王大妈说,平时家里都是郭秀会来帮忙收拾,有空就带孩子出去锻炼,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上心,她心里对郭秀会有说不出的感激。 临近中午,郭秀会赶忙到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给患病的孤儿燕子(化名)煎荷包蛋。多年来,郭秀会如同母亲般对她不离不弃。燕子最爱吃郭秀会做的荷包蛋,她有空 就给燕子做。逢年过节,郭秀会都会将燕子带回家,感受家的温暖。 “老郭是小区2号楼的楼长,邻里间有个什么事,都是她帮着处理。”苇湾社区居民李先生说,在邻居眼里,郭秀会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天早上当别人还在睡觉时,她已早早起床,拿着扫帚这看看那瞅瞅,哪里有脏东西、小广告,她都第一时间清理掉。用郭秀会自己的话说,“除了吃饭睡觉外,我就不想闲着”。 “老郭这人啊,最热心了。有人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开口,她都会主动上门帮忙排忧解难。”邻居马女士对郭秀会非常了解。有一次,小区里的一对夫妻因为失业,吵着要离婚。郭秀会为了缓和他们的情绪,做了大量工作。在号召居民为这对夫妻捐款的同时,她又积极帮其申请低保。最终,在郭秀会的劝解下,两人重归于好。别人劝郭秀会少管闲事,她却说在她眼里别人的事没有闲事,都是大事。 心愿 盼望能够入党 48平方米的小屋,虽然看上去略显拥挤,但却被收拾得井井有条,这就是郭秀会的家。记者注意到,客厅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郭秀会获得的各种奖杯和证书,墙上贴着印有郭秀会感人事迹的报纸。 “最艰难时,一家六口挤在一起,厨房里都安着床。”郭秀会说,她1999年失业,当时两个女儿还小,还要照顾母亲和瘫痪在床的婆婆,她只能靠摆地摊获得一点微薄收入。“人活着就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郭秀会说,这是她平常教育女儿,也时常提醒自己的话。 “我的工作离不开丈夫和孩子们的支持。”郭秀会说,她在苇湾社区已经做了11年的楼长。现在两个女儿已成家,她就能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照顾社区老人身上。 57岁的郭秀会向记者坦言,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加入中国共产党。记者了解到,从1975年知青下乡开始,郭秀会就开始提交入党申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她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我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我有一颗热情的心,我会用行动证明,我能成为一名好党员。” 文/图 本报记者 韩镇 实习生 赵冰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