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照烽在精心地做核雕。 |
|

|
|
高密核雕艺人王照烽捧回国家级金奖 在潍坊玩核雕的人不在少数,可是真正玩出名堂的却不多,捧回国家级金奖的更是少之又少。高密核雕艺人王照烽将核雕技艺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融合在一起,用一年多的时间,雕刻出了核雕作品“七夕”,该作品在由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理事会等国家部门主办的“2013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上获得金奖。王照烽今年46岁,从事核雕工艺已经20多年,其中2000多件作品被全国核雕爱好者收藏。 玩核雕获国家金奖 核雕,方寸天地有乾坤,在雅致之间微中见宏,尺幅之中窥大千世界,人生种种之情趣只在掌心那一枚“核”。一个个被人随意丢弃的桃核,在核雕艺人手中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潍坊核雕是北派核雕的主要代表,在国内核雕界具有极高的代表性。高密市密水街道的王照烽是我市众多核雕艺人之一,今年46岁,从20多岁开始自学研究核雕,没想到竟然玩出了名堂,捧回一项国家金奖。 日前,他创作的新作“七夕”,获得了由中国轻工业信息中心、全国工艺美术行业理事会等国家部门主办的“2013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展”金奖。近日,他已领完奖回到高密老家,不少收藏界的人士得知消息后,纷纷前来看个稀罕。
巧借天然纹理雕刻 “七夕”高4.2厘米,取材于我国古代四大经典爱情故事之一“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其特点比较明显,在造型布局方面,打破传统的以核质地大肚为重点雕刻区域的陈旧理念,用天然纹理雕刻出“天与地”之势,集诗书画印于一体。“一轮圆月暗喻一家特殊的团圆日,合着下面波浪翻滚的‘银河’,七夕传说完美地凝聚在了布满空洞的桃核上。背面题诗一首:银钗横划强分离,遥望河汉空叹息。试问何日可相见,七夕灵雀搭桥时。”王照烽说。 “雕刻这件作品,花了我一年多的时间,也是在众多核雕中花费时间比较多的一件。”王照烽说,作品主题既体现在传统造型上,又富有创新理念;既有传统意义的牛郎相会场面,又充满了感情色彩,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历尽艰辛自学成才 王照烽自幼跟父亲学习书法,并酷爱绘画。受周围环境和核雕文化影响,10岁的时候便对木工雕刻产生了浓厚兴趣,19岁时跟随当地老艺人李显烈学习玻璃绘画。“表面上,玻璃绘画和木工核雕没有直接联系,但是长时间练习玻璃绘画,让我在刀笔上有了坚实的基础。”王照烽说,在学习玻璃绘画中,他得知潍坊的核雕在全国范围内比较出名,认为在小小的桃核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或其他事物“很奇妙”,于是萌生了学习核雕的念头。 因为没有老师亲身教授,所以在学习核雕的路上,他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那时候出于内心喜欢,一门心思扑在了核雕上。晚上睡觉前也考虑如何做好核雕,第二天便将想法付诸实践。当时不少朋友还开玩笑,说我钻到核孔里了。”王照烽说,除了自己琢磨钻研外,他还查看了很多关于核雕技艺的书籍,并研究了古今中外的美学。“在很多核雕大师看来,只有拥有精湛的刀法技艺、充足的美学知识以及个人灵感,才能创作出更为优秀的作品。” “在众多行业背后,都有这样一种规律,成功的背后总有几次甚至几十次或者更多的失败。”王照烽刚开始学习核雕时,几乎都失败了,但是一次次的经验积累,执着地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雕刻出的作品被业内所认可。 执着让他超越自我 王照烽介绍,他一直深受清代书画家、竹刻家吴之璠影响,后来经过努力,通过朋友拿到了故宫博物院里吴之璠作品的几张照片。当时他非常兴奋,仔细模仿研究,创作出了一件黄杨木的木雕笔筒,整体非常逼真。从此,王照烽在创作上信心倍足,作品的题材也随之丰富起来。“大多数优秀核雕作品原形来源于执着和精湛技艺。”王照烽说。 经过几年的自学和研究,王照烽在核雕上技艺日渐精湛,1998年他开始了“核舟31环锚链与船身一体”的创作。王照烽说,最难的是31环锚链的雕刻上,仅在此上面就花费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因为桃核上天然孔眼比较多,雕刻时的难度可想而知。就在雕到19环时遇到了桃核里的暗璺,几次尝试后都没能完成,这使他有些气馁。“后来想了想,不能就这么放弃,一定要成功。因此他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前后四五次失败,终于雕成长度仅7.12厘米、转动自如、与船身一体的31环锚链。”现在回想起成功做出“核舟31环锚链与船身一体”核雕的一瞬间,他仍记忆犹新。 王照烽拿出了最近的作品“雨缘”,该作品整体高约4.2厘米,正面是三个人共撑一把伞,背面雕刻着很多针眼大小的字体。上面除了落款是“王照烽”三个字外,还有一首诗,“相公仙子断桥边,雨中借伞成奇缘。谁言竹伞独遮雨,亦得芳心梦中欢。”王照烽说,这些字非常小,只有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
传承技艺打造新品 核雕是要创新的,不能拘泥于传统手法。“核雕当中最常见的题材,让人感觉有点泛滥、乏味,似乎与时代步伐脱离,因此雕刻出符合时代新的核雕成了很多艺人面临的课题。”王照烽表示,他去年的一件作品“常回家看看”,充满了时代气息。桃核上雕出了在山里行驶的汽车,房前有老人和孩子驻足观看。“这一作品来源于日常生活,受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现象的启发。”王照烽说,不少艺人认为作品脱离了传统,不过让他欣慰的是,这件作品在“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获得了铜奖。 王照烽介绍,从核雕的各个层次上看,北派核雕都要比南派舟山核雕高出一截。现在我的2000多件作品已被全国各地爱好者收藏。“拿回一项国家金奖并不算什么,我还要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核雕技艺。”王照烽表示,在潍坊地区内核雕有着近三百年的历史,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和创新,创作出了一件又一件巧夺天工之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核雕爱好者加入其中,作品的多种多样,更充实了市场的繁荣。“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核雕创作路上,有更多符合时代主题的作品。”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