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Q08版:青州新闻·专题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为病弱老兵撑起一片晴天
2014年03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病弱老兵撑起一片晴天



荣军医院医护人员待老兵如父母,用爱心打造荣军之家
  坐落在青州市玲珑山路的山东省青州荣军医院,是隶属于省民政厅的优抚事业单位,也是一所集预防、医疗、康复、老年托养于一身的综合性优抚医院。在这样一所特殊的医院里,对固定荣复军人的供养和全省在乡荣复军人的医疗、康复、轮养是主要工作之一。医护人员用爱心为他们传递正能量,共同谱写了生命之歌。

  护士长
把他们当自己爹娘
  在荣军医院第五病区的病房里,“白衣天使”们服务的对象大多是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的瘫痪病人,甚至是意识丧失的植物人。他们大多需要长期的药物维持、康复治疗、生活护理,时间长达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半个世纪。
  “他们为新中国奉献了自己的健康和青春,不论这些老兵现在的情况如何,我们都会像他们的儿女一样悉心照顾。”护士长王凌娟告诉记者,在这里住的时间最长的已经70多年了,从二十几岁打完仗负伤后就一直在这里,最少的也住了四五十年。荣军医院中年纪最大的是住在第五病区20号病房的陈大爷,今年97岁了,他是从1995年开始卧床不起的。像陈大爷这种情况必须保持他的身子底下干爽,不然就会起褥疮。擦完后就给他涂爽身粉,给他全身按摩,助他活动四肢,防止肌肉挛缩和关节僵硬。
  病区护士长王凌娟,在这个特殊护理岗位上干了20年,她细心能干、不怕吃苦而且技术精湛。由于残疾老兵长期卧床,血管萎缩得细如针线,一般护士很难一次扎针成功,但她总是能顺利地命中血管,许多残疾老兵也希望她能亲自为他们扎针,为此,她不知放弃了多少个休息日。在残疾老兵病情加重、抢救期间,王凌娟护士长更是日夜陪护,付出满腔爱心,多次把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退伍老兵
 这儿的生活比家好 
  随后记者跟随王凌娟来到了第五病区的20号病房,据王凌娟介绍,住在这里的是两名身体条件较好的退伍老兵。
  看见有人来访今年已经94岁的薛大爷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我是1921年生人,属鸡。打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济南战役,昌潍战役。60岁的时候住进荣军医院,已经来了34年了。”薛大爷告诉记者,34年来吃的穿的铺的盖的什么都不缺,护士长带领着其他的护士们把自己照顾得很好。如果没有他们,自己可能早就不在人世了。说到激动处薛大爷的声音哽咽了,护士长王凌娟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们都是为了新中国付出青春的老荣军,我们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不需要他们怎么样,只这一句话,我就觉得我的工作很光荣。”

  院长
护理工作并不简单
  残疾老兵需要的不仅仅是一般的医疗护理,还有更高层次的心理、情感和家庭式护理。病区护士们除了打针、输液、换药之外,还要喂饭、擦澡、翻身、剪指甲,甚至灌肠、抠大便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说这些都是护理工作中的小事,但是把同样一件小事认认真真、不厌其烦地对同一个病人做好、做扎实、做一千次一万次那就是了不起的大事了。”荣军医院院长杨建伟告诉记者。
让老人们安享天伦
  “已经习以为常了吧,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做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都是当年为了我们新中国付出血汗的革命老同志,是他们带给了我们如今的好生活,现在就该我们照顾他们。”年轻的护士法燕琨对记者说,自己曾经在一个同事的微博上看到过她写的一段话:“常年的相依相伴,我们更像是一家人,更多的是像亲人般的温情。没有误会隔阂,没有社会上那些所谓的医患纠纷。
  “面对老人的离世,我黯然神伤,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深感愧疚,虽然生老病死是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但是我愿竭尽所能,用自己无微不至的爱,去延长这个过程,去弥补老人们孑孓一身,不能儿孙绕膝、安享天伦的缺憾。”虽然字数不多,但感觉她写出了他们这些护士们的心声。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慧 实习生 刘阳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