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专家分析,易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斥资千万,每年仅培养二三十名学生;学生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上课有茶歇,免费提供咖啡茶点、毕业合格即可进入宝马公司工作……这些场景并非贵族学校,这是不久前网络上曝光的湖南一所公立职业院校“宝马班”学生享受的待遇。企业“私人订制”的“宝马班”专为宝马公司培养“准员工”,看似契合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要求,但仍引发不少质疑。 “宝马班”教学楼坐落于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一角,1580平方米的教学区域十分气派,完全按照宝马4S店面装潢。步入其中,蓝白相间的BMW标识十分醒目,然后映入眼帘的是宝马公司的文化背景墙。 该教学区域功能十分齐全,包括多个理论教学单元和实践操作间,甚至还有茶歇区。理论教学单元属小班教学,皆配备中央空调。实践操作间里陈列着多款崭新的宝马车,各类发动机和数据设备一应俱全。而在专门的茶歇区,摆放着大屏电视、精致桌椅,吧台后面有咖啡机和微波炉。 此外,学生每人派发电脑,教学楼设有无线网。甚至老师和学生外出培训时,都是坐飞机往返、住五星级酒店。 职院汽车运用系主任李治国介绍,这层豪华的教学区域共斥资1300余万元,其中校方支付600余万元,宝马公司支付剩余费用。 为何要采取如此高规格的培养模式?“宝马公司认为,如果员工自己都没体验过优质服务,怎么能为客户提供高品质服务?这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李治国说。
豪华待遇 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 企业订制 学校对口培养“准员工” 李治国介绍,“宝马班”是2012年宝马中国与学校合作开设的定向委托培训基地,这样的基地目前全国共有15家。简单来说,功能就是:企业“私人订制”,学校对口培养符合宝马公司技术要求,并适应宝马公司文化的“准员工”。 “学生在大二下学期报名,经过企业出题的笔试、经销商面试等环节,从数百名学生中选出22名,第三年进入‘宝马班’学习。”李治国说,与传统课堂不同,“宝马班”采用的是工学交替培养,学的是专门针对宝马车的理论和技术,还有大半时间在4S店实习。 记者了解到,学成后,企业会对学生能力进行初级认证,然后签署就业协议。宝马学徒员工需要工作3年才能报考初级认证,而在学校只需一年。 李治国介绍,该校还有类似模式的“保时捷班”“通用班”“北汽班”等。李治国将这种模式比喻为“订单培养”,关键词是“校企合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业内人士认为,校企合作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够对接市场要求培养人才。 淘汰机制 自主学习三次黄牌就淘汰 与传统的说教式课堂不同的是,“宝马班”的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分组讨论,自主学习,老师只是做一个引导。每一门课开课前,学生必须进入网上课堂进行学习,考试及格后才能进入正式课堂学习。如果没有及格,则记黄牌一次。累计3次黄牌,学生就面临被淘汰的可能。学生刘琪说,面上风光,私下其实要付出大量时间来自主学习。虽然辛苦,但也确实学到了东西。 另外,学生们最喜欢的就是实践课,他们可以在教室修理宝马车。“宝马七系等车型都有,有些车还没上市就在我们教学楼里,我们先摸了。” 今年,第一届宝马班的学生毕业后,就业问题完全不用担心,这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学习班,就业前景好。该校汽车运用系副主任陈刚介绍说,一年内学完所有课时后,合格的学生将获得宝马初级机电工证。这就意味着,学生也与宝马中国签约了一年的雇用合同,将被委派到中南地区各个4S店工作。公司还提供各方面的培训,他们还有上升的空间。
 “宝马班”的学生正在上课。
“订单培养” 各有利弊 目前,在绝大多数高校,课程模式是依据既定的教学计划授课,这种模式在保证人才培养系统性的同时,却导致高校专业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轨。 在记者走访的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就业率高达97.5%,其中专业对口率在85%以上。湖南省南车电机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许多大型企业对技术工种的需求缺口很大。“车间里的工人月薪五六千元,办公室做文书的大学生月薪两三千元,这说明大学教育对接企业需求的程度远不够。” 然而,“订单培养”却也存在争议。企业“私人订制”,花大力、下血本培养,教的内容都针对单一品牌,这样的模式会不会导致学生就业选择面狭窄?会不会引发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的大三学生李文明并未进入“宝马班”学习。他告诉记者,自己并不羡慕“订单培养”的学生,“在普通班学综合技术,以后就算公司倒了还能自己开店创业,不会饿肚子。”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郑自立认为,由于企业资助激励,校方会将最好的学习环境、师资力量和实习机会分配给“订单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培养方式,也引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诟病。 例如,宝马培训基地建成之前,原为“汽车实用中心”,用于给所有学生授课。但基地建成后大多用于“宝马班”和宝马公司在职员工培训,其余学生使用机会偏少。此外,“宝马班”老师均是合作企业选拔和认证的优秀师资,普通班同学享受优秀师资的机会小得多。 “学校高规格培养‘订单’学生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不能侵占其余学生的教育资源。”郑自立说,“订单教育”确实引进了更为实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惠及学生群体较小,建议将这种好的教学模式扩大到非订单班级,让学生共享师资、硬件、实习机会等优势资源,“特别要警惕形成‘一校两制’的培养局面。” ◎专家分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