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李明志 人家都让了座却还嫌让得“不愿意”,这位霸气的女士,要让您满意可真不容易啊!时下,我们的社会似乎越来越易怒,越来越情绪化,平和的心态日渐稀缺,这值得每一个人反思和警醒。而在“手痒痒”的背后,何尝不是“心慌慌”在作祟。 3月30日,沈阳女孩小朱在公交车上听到有人说:“老人有心脏病,你给让个座呗?”小朱抬头看了看,一位70多岁老大爷站在她左前方,于是缓缓站起来让座,嘴里嘟囔着,“怎么这么多人偏让我让座呢,什么意思?”这时老人已经坐下,一位女士(老人儿媳)反问:“怎么的?让你让座你还不愿意啊!”随后伸手打了小朱一巴掌。 (本报今日A21版) 给老人让了座,结果竟挨了打,女孩受委屈自不必说,笔者也直发蒙。敢问这位出手伤人的霸气“女汉子”,用这样方式“打下”一个座位,您真就觉得是在孝敬老人?看这架势,还得人家女孩挨打之后把另一边脸也贴上来,才算勉强达到您所谓“愿意”的标准吧?不过,如果换您来受这么一下,您愿意吗? 围绕公交车上“让座”那些事,公众似乎早已司空见惯,但此番“让座挨打”一事,让笔者着实担心,依这位女士的作风,要碰上之前那些“拒绝让座”、“强行争座”之类的纠纷,还不得非闹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不算完,要不然怎么对得起自个儿这一身暴脾气? 无论如何,因为一个座位的事就随便出手打人,实在不应该,更别说还是无理在先、以怨报德。但遗憾的是,一些大同小异的极端行为,却总在日常生活中一再上演着:2011年10月,南京两位老人在公交车上还有大量空座的情况下,强行争座致使一方猝死;2013年7月的北京大兴摔婴案,也不过缘起于一次琐碎的口角之争……时下,我们的社会似乎越来越易怒,越来越情绪化,平和的心态日渐稀缺,遇事不弄清事实动辄愤而滋事。这值得每一个人反思和警醒,在“手痒痒”的背后,何尝不是“心慌慌”在作祟。 近日,有调查机构对84740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93.4%的受访者认为如今的人情绪化问题严重,其中85.1%的人认为“非常严重”,87.5%的受访者坦言,自己生活中就有情绪化的表现,这绝不是一个乐观的数据。各种情绪化表达一定程度上是公众对当下社会现实的反馈,面对诸多不公的社会现象及由此衍生的忧虑情绪,很多人因内心缺乏安全感,导致行为上很难保持理性。“冲动是魔鬼”,当理智每每被冲动压过,过激行为便一次次看似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而当私利膨胀、欲望迸发,留给公德的空间势必一点点被挤占,同时被挤掉的还有人际信任、友善交往和公序良俗。要在这条不归路上悬崖勒马,作为个体责无旁贷地要管理好情绪,养成一日三省、自查自纠的习惯。 作为社会管理层面,则应快速反应,把这种改善的努力用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包括打造法治环境和良善氛围,并建立社会调节网络,最终形成一个可以让人“正常”地发泄不满和合理诉求权利的常规机制。如此,心静了,气顺了,言行也才有缓下来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