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1版:都市生活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坐葫芦山,当葫芦仙
2014年04月0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坐葫芦山,当葫芦仙



  阳春三月,潍坊火车站地一大道地下商场人稀阴冷,一间工作室里,邓丽君的甜歌混着浓重的檀香味儿,日光灯下丁承效鼻尖上的汗珠一颗颗发亮。
  整个小屋被各种葫芦塞得满满当当的,除了四周摆台、中间货架上烙好的成品葫芦,还有的被吊在房顶的绿色藤架上,上百个葫芦大部分还很“青涩”,亚光的黄皮儿滚圆的肚儿。丁承效往葫芦堆里一坐,要是再添上把胡子,俨然一个葫芦仙。
  “在潍坊干这个的很多,我也不是干得最好的,有位老先生水平最高”。“葫芦仙”笑着说,4月4日到8日,丁承效要去参加潍坊市第二届工艺美术节,现场展示他的葫芦烙画。
小葫芦上画出“大世界”
  “规整”的压腰葫芦、细长脖儿圆肚子的油捶葫芦、扁墩墩的南瓜葫芦、长了一身“粉瘤”的法国葫芦,还有像小桔子的、上大下小的异形葫芦。很多国外品种的葫芦很少见,非洲的、美国的,有像天鹅的、像榔头的,各色各样。
  来不及打招呼,丁承效赶紧拿起“画笔”在葫芦上画了起来。“我先把这块儿画完。”他左手掐着一个中号的油捶葫芦,葫芦肚上的龙头才上了一半颜色。他先用铅笔在葫芦上打好草稿,然后用一种类似电烙铁的笔尖把画烫出来。丁承效边画边说,“我一天至少画6个小时,这个刚画了两天,在葫芦上作画和画素描一样,是按照浓淡黑白来表现事物的,所以处理的越细腻,立体感就越强,图案越好看。”说着,丁承效用扁头笔一遍遍擦在龙鳞的麟根上,这条龙面目狰狞,目眦尽裂,“这是人家订好的,想要个凶点的。”丁承效说,虽然他买过不少图谱,但葫芦形状不一样,烙画造型无法完全按照图谱来,烙什么图还得葫芦说了算。“比方说油捶葫芦适合画龙凤,宽腰的压腰葫芦就适合画个老寿星。”左侧展架上一个1寸大小的葫芦上,一只小猴子眼神含情脉脉,仿佛吹口气它身上的绒毛就能飘起来。

烙画“神笔”靠自己鼓捣
  丁承效家中长辈就是从事艺术行业的,兄弟姐妹中有不少画画的,受家庭氛围的熏陶,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工作后在家具厂也一直画设计图。
  2000年,丁承效到北京出差,晚上与同事结伴闲逛,碰巧走进一家小店,店里坐着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头,正在往葫芦上烙画。“我当时觉得非常有意思,站在那看了一个多钟头,都不愿意走。”丁承效说,他是个门外汉,什么都不懂,所以仔细瞅着,暗自记下烙画的步骤和工具,“他用的机器是变压器,工具就是电烙铁,温度可以控制,回来后我就开始琢磨想自己试试。”
  回家后,他有样学样,买了个变压器,用电炉丝做画笔,把电烙铁拆开,用插座的铜丝把电炉丝缠住。“一开始不大行,后来慢慢地摸着了门道。”丁承效说,他感觉画线的时候,尖笔头好用,可涂面时,需要扁一点的笔头。于是他用铁锤在笔尖上砸了两下,再用砂纸磨好,发热的部分用硬质泡沫包起来,既能隔热又不影响手感。
  “现在已经有卖这种专业工具的了,但还是自制的笔头好使。”丁承效说,新仪器可以准确调温,而且隔热效果好,“我现在只自己做笔头,比原来简单多了。”

上万葫芦只能挑出两三个烙画
  “我基本上每年都去收葫芦,一年能收差不多上万个。”丁承效说。为了找到好葫芦,不等葫芦成熟,他就开始到各地农户家订货。等成熟后,农户会帮他把葫芦煮熟、剥皮、晾晒。这些农户都是我挨家问、挨家跑的。”丁承效从网上找好葫芦产区,河北、山东、山西到处跑,“去晚了,好葫芦就被别人订走了。”丁承效说,只要看着好的就定下来,回来慢慢挑。上万个葫芦好几辆车才能拉过来。
  并不是所有的葫芦都适合烙画。丁承效说,“成片成片的葫芦地里,形好的适合烙画的,能挑出两三个就不错了。”剩下的葫芦,有些小的可以零卖,形状好的可以做成手串或把玩件。”在工作台左侧的纸盒子里,放着18个约6厘米高的小葫芦,是他还未完成的十八罗汉。每个人物高不过1寸,活灵活现,衣服纹路灵动飘逸,神态自若,一根根发丝清晰可见,就连手上的皱褶都画得清清楚楚,“这些都是客户订好的,前几天刚刚完成一部分。”

这个“耍”儿 很有市场
  开店之初,丁承效因为没有做过买卖,心里没底,但是没想到开业几年,也没碰上难事。一天坐上6个小时,勾、勒、点、染、擦、皴。“因为我干这个纯粹是爱好,也没指望它挣钱。”丁承效坦诚地说,“现在看来,这个耍儿还是比较有市场的。”
  葫芦一直有“福”、“禄”的传统寓意,所以老百姓都非常喜欢,它不仅形状可爱,还有人拿葫芦做镇宅之用,所以他的固定客户有不少都是看好了葫芦,选好图样订做。还有特殊要求的,会通过网络或者其他方式,把图样传给丁承效,让他照样绘制。民俗图案、动物、植物、人物,都是丁承效擅长的类型。
  虽然做了满店的展览品、订制品,丁承效还是爱玩毫无任何加工的葫芦,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只鹅蛋黄大小的异形小葫芦,暗黄油亮,把玩了两年,“老人玩这种手捻葫芦挺好,师父中风后,我就给了他一个,轻巧拿得住,每天锻炼手的灵活度,恢复得很好,葫芦也越玩越好看。师父没玩够,后来又问我要呢。”丁承效说。文/本报记者 孙艺丛台可 图/本报记者 刘晖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