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宋村村民唐先生一家三口齐上阵制作马宋饼。 |
|

|
|
昌乐营丘马宋饼销量达平时三倍,很多客人都是提前几天预订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我市,清明期间擀饼、吃鸡蛋卷饼是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而提起面饼,当属马宋饼最出名,其手艺薪火相传。4月3日,记者在马宋饼的发源地昌乐县营丘镇马宋村采访发现,清明节临近,村民纷纷拿出烙饼鏊子做起了马宋饼。马宋饼店面也迎来了销售旺季,销售量达到了平时的三倍。 记者探访 家家户户都会做 在昌乐县营丘镇马宋村,不少村民过清明节除了祭扫、踏青外,还会提前准备自制的马宋饼。 4月3日,记者来到马宋村村民吴帅英的家中时,她正和丈夫唐宗礼一起做马宋饼。唐宗礼手法非常娴熟,不断翻着烙饼鏊子上的马宋饼。 “我们村几乎每家每户都会这门手艺,孩子们特别喜欢吃刚做好的马宋饼。”吴帅英告诉记者,马上就要过清明节了,他们要提前准备一些马宋饼,“在当地,马宋饼作为一种主食,过节的时候村民们都会拿出马宋饼来招待客人。” 销量是平时三倍 由于清明节有吃饼的习俗,再加上人们对马宋饼的青睐,马宋饼迎来了销售高峰期,不少店面的日销售量达到了平时的三倍。3日早上,昌乐县营丘镇镇政府南侧东西街两边的马宋饼店里格外热闹,每家店里都有两三个人在忙着做马宋饼,刚下鏊子的马宋饼散发出阵阵香气,吸引了不少路人和外地客人驻足购买。 记者来到其中一家马宋饼店里,店主王俊香正和妯娌唐培莲一起赶制马宋饼。王俊香告诉记者,马宋饼看起来制作简单,其实里面大有学问。首先是和面,和好的面以不粘手,抻开又不容易断为准,这样烙出的饼才柔软筋道。擀饼时,要将小面团压平,再三层合一,中间面团两面涂豆油。 “平时一天能卖200多张饼,而现在一天能卖600张,有时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唐培莲一边烙着马宋饼一边对记者说,很多客人往往在几天前就预订好了,为了保证供给,他们一般会在凌晨4时就起床做马宋饼,中午饿了就吃两张饼,然后继续烙饼,一直忙到晚上8时。 “今天我是特意来这买马宋饼的,昨天我就打电话订了100张,准备清明节吃。”淄博市市民宋先生说,他们那儿也有人做马宋饼,但是不正宗,口感也不如马宋村的好。 起源传说 有说源自西周,姜太公曾品尝赞赏 当天下午,在该村77岁老人唐明新的帮助下,记者查阅了《马宋村志》,并找到了关于马宋饼的记载。根据资料显示,马宋饼源于马宋,故称之为马宋饼。至于起源于何时,创始者是谁,已无从考证。相传很久以前,当地还不叫“马宋”这个名字,村里有个妇女姓马,她的丈夫姓宋,常年在外给东家打长工,家里就剩下她和一个五岁的孩子。她发现他们村是各地客商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经常有客人歇脚打尖,带的干粮由于时间长了,不是冷了就是馊了,特别是冬天根本没法吃,她就琢磨着做一种烙热的饼子,既让过往客商吃上热饭,自己又能维持生计。后来,南来北往的客商都知道这个地方有个善良勤劳的农家妇女姓马,丈夫姓宋,路过的时候想吃口热饭,找马、宋就行了。天长日久,大家反而将村名忘了,“马宋”因此流传至今。 在《马宋村志》上,记者还找到了记载的另一个关于马宋饼的起源。相传马宋饼起源于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周初姜太公因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伐商有功,封于齐,都营丘。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举贤尚功,人民生活富裕安定。有人为了感谢姜太公给老百姓带来的福祉,就独出心裁,创造制作了一种圆而薄、分上中下三层、中间涂油称之为“饼”的面食,献给姜太公,姜太公品尝后大加赞赏。自此,这种独特的面食就在当地百姓中广泛流传开来,纷纷仿效制作,当作吉祥的美食,并世代相传至今。 到了清朝,因为便于携带,存放时间长,耐消化的优点,马宋饼深受各方举人的喜爱。由于举人接触面广,流动性大,一传十,十传百,马宋饼便在全国各地流传开来。唐明新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听老人说,马宋饼的传承从清朝乾隆年间马宋唐氏十三世起就已相当有名气。 根据《马宋村志》记载,民国前期,过往马宋村的客商很多,马宋街长年车水马龙,路边店多烙饼卖饼为业。当时马宋街120多户人家,卖饼者竟达70多户。有的烙饼户除了供应本地店铺、客商外,还用毛驴驮往潍县城卖,常年不辍,生意红火。 儿时记忆 最爱抢吃马宋饼 唐培莲告诉记者,她今年44岁了,做马宋饼的手艺是从父辈那里学来的。在她心中,经营马宋饼不仅是自己的营生,更是对童年的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大多数村民家里不舍得完全用小麦白面做马宋饼,而是用地瓜面和着小麦白面做。”唐培莲回忆说,村民往往把鏊子支在门外,几户人家一起做马宋饼,孩子们看到谁家做饼,便会跑过来帮着填柴火。孩子们一看到饼熟了便会一拥而上,一张马宋饼很快就被分完了。“现在回想起抢着吃马宋饼的情景,倒是别有一番乐趣。”唐培莲说。 “在那个年代,村民往往会把小麦白面积攒到过年做马宋饼,并且将饼放在家堂画前供着。”唐培莲告诉记者,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纯小麦白面做的马宋饼才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发展提升 研发有机马宋饼 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马宋饼不仅在昌乐地区家喻户晓,而且已经在潍坊以外的地方成为特色小吃。昌乐县营丘镇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马宋饼的主要产地在马宋村及周边,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评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潍坊名吃”。 对于马宋饼的发展,工作人员表示,马宋饼不应只是一种地方特色名吃,还应与当地的旅游文化相结合,发展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并进一步扩大规模,走市场化运作或合作社经营方式,例如打造马宋饼连锁店等,辐射周边其他县市区甚至更远。另外,在马宋饼的品种上也要不断探索,他们已经开始利用当地开发的有机小麦磨成的有机面粉作为原材料,制作“有机马宋饼”,进一步提升品质。 文/图 本报记者 邓永杰 王路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