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坊子区北眉二村,后人希望老宅能得到科学保护
在坊子区北眉二村,有一座至少有百年历史的老宅,虽历经风雨沧桑,仍保存较好。老宅门前是一条土街,据村里的老人说,这里曾经是一条非常繁华的商业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街上还有一些已经废弃的老宅子。4月7日,老宅的后人辛先生对记者说,他家的这座老宅内曾翻出过不少古董,包括祖辈于清朝同治六年立下的分家书。“这条老街上的其他宅子都废弃了,就我们家的这座老宅保存得还算比较完整,希望有关部门能帮我们用科学的方法,把老宅子继续保存下去。”辛先生说。
老屋保存较完整 4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坊子区北眉二村,在辛先生的带领下,来到他位于村南侧一条土街上的老宅。辛先生告诉记者,这条土街原本是用青石板铺成的,现在青石板或损毁,或被埋在了地下。 土街上有一座高高的门楼建筑,结构匀整,雕工精细,辛先生说,这是他们辛家的祠堂。随着时间变迁,祠堂内部建筑破损严重,已不复当年的模样,只剩下这座门脸保存得还比较完整。 辛家祠堂旁边就是辛先生家的老宅。辛先生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就住在这里。“从老宅里的东西来看,至少也有百年历史了。”辛先生说,老宅以前是一个当铺,后来改成了民居,一直住到他这一代。记者看到,老宅的墙上还保存着不少刻有花纹的青石瓦,还有为猫、狗进出留的洞,门外是青石板台阶。外墙上还有“拴牛石”,保存得非常完整。 翻出过不少古董 走进老宅,一股清凉扑面而来。“小心点,是不是感觉这屋里阴气很重。”辛先生笑着说,老宅原本是一个四合院,由于东西两面的房子因为年久失修开始坍塌,只能拆除了,剩下南北两面的房屋保存得较好。 记者注意到,老宅的北屋正中间还有一扇门。辛先生打开门,原来里面是一个宽敞的后院,院里早已杂草丛生,但院墙保存得比较完整。“记得小时候,这个小院简直就是我的天堂,荡秋千、捉蛐蛐,里面还种着各种蔬菜。”辛先生回忆道。 在院里转的时候,辛先生偶然间在窗台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块满是灰尘的砚台。“这好像也是块老东西。”意外的收获让辛先生非常高兴,他拿起砚台仔细擦拭了一番,放到了兜里。 “这座老宅里不时会翻出一些古董,包括一份清朝同治六年辛家的分家书。前两天我还找到了一个埋在地下的罐子。”辛先生说,他10岁左右时,全家就从老宅搬出去了,近年来频频有盗贼光顾,很多留在这里的东西都被偷走了。 盼老屋得到保护 在辛先生家的老宅内,记者看到,老宅占地面积在500平方米左右,分为前后院,非常宽敞,光正屋就有四间。辛先生告诉记者,这么大的一座老宅子,维护起来可不轻松。他指着房梁说,过去的房梁上都贴着铜板,后来被村里的小孩爬上去抠了下来。 记者看到,老宅北屋东西两侧的窗户不一样,东侧是年代久远的老式窗户,西侧则是后建的窗棂。“小时候嫌屋里光线很暗,我强烈要求我爸换了窗户,现在想想太可惜了。”辛先生说。 记者还注意到,老宅的部分屋顶已经换成了红瓦,一些围墙也重新用水泥包了起来。辛先生坦言,这些都是没办法的事,老宅的排水不好,他和父亲一起几次对老屋进行修葺,否则老宅也不能留存到现在,但也正是这些修葺破坏了老宅的原貌。 “我父亲共有兄弟姐妹4人,他9岁时,我爷爷去世了,过了没几年,我奶奶也去世了,就剩父亲和兄弟姐妹相依为命。”辛先生说,现在父亲的兄弟姐妹全都去世了,只剩了父亲,这也是父亲一直不放弃修葺老屋的原因,“他想给自己留个念想,怀念跟兄弟姐妹们共同生活的时光。” 这套百年老宅能留存到现在非常不易,辛先生也曾经找文物保护部门咨询过,得到回复称老宅有很高的价值,若能有一个建筑群就更好了。“这条老街上就剩下这一座保存得较好的宅子,我不想让它跟别的老宅一样坍塌陨灭。”辛先生说,他不懂如何保护文物,希望有关部门能关注一下,用科学的方法把这座老宅保护起来,让老宅重获新生。如果有必要,他会慎重考虑,跟父亲商议让这座老宅发挥更大的价值。 门前曾是商业街 出了老宅,记者走在土街上,发现街边还有很多建筑风格跟辛先生家的老宅非常相似的建筑。不同的是,这些建筑大都残破不堪,或成了断壁残垣,或成了一片废墟。记者注意到,这些建筑的外墙都是用青砖垒砌的。 记者从村里的老人处得知,辛先生家的老宅所在的街道曾经是一条非常繁华的商业街,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清代。辛先生告诉记者,在他家的老宅东侧,以前还有两座大宅子,当时那两座宅子的大门建造得非常有气势,一看就是大户人家。不过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两座大宅子全都被拆除了。 记者沿着辛先生老宅门前的土街往西走,看到有很多屋顶已经倒塌的老宅子,辛先生说,这些房子都是跟他们家的老宅同一个年代建的。“据老一辈人讲,这条街曾是一条非常繁华的商业街,两侧的房子全都属于兄弟俩。”辛先生说,历经百年沧桑,这条老街上其他的宅子都已经没人管了,变成了现在这副破败的样子,只有他家的这套老宅孤独地伫立在这里。文/本报记者 赵春晖 范国强 图/本报记者 殷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