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多彩盛会
  3上一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导读

第02版
新闻评论

第03版
潍坊新闻·关注
 
标题导航
画节作课堂,他当起了小学生
2014年04月1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潍坊新闻网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节作课堂,他当起了小学生
2010年文展会期间,当时任美术教师的刘海带着学生到文展会书画艺术展区现场教学。
  刘海在自己的工作室内临摹画家史国良画作。



书画爱好者刘海每届画节必去临摹学习 希望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第一届中国画节,他将自己的学生带来,在现场专心致志地上起了课;第二届中国画节,这些投入的身影再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第三届中国画节,他又带着画架来了,现场临摹起名家的名作,引来不少市民围观……一年又一年,他成为中国画节除名家名作之外又一道靓丽的风景,他就是我市书画爱好者刘海。4月12日,记者来到刘海的工作室,41岁的他正在临摹画家史国良的力作。说起中国画节,刘海表示,中国画节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个名家汇聚的课堂,不用出潍坊便可以向名家学习。“今年画节还要去好好学习学习,那么多名家,那么多名作,想想就兴奋。”他笑着说。
现场探访 临摹名家作品 时常画到凌晨
  4月12日上午,记者来到我市书画爱好者刘海位于城区青年路南端的工作室。一进门,满眼是画,装裱的,没装裱的,挂在墙上的,堆在墙角的,摞在桌上的,不大的屋子里,各种画作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画面上,载歌载舞的维族姑娘,激情弹奏的帅气小伙……让整个工作室充满激情。
  留着络腮胡的刘海,正聚精会神地临摹着画家史国良的画作《舞蹈》。在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台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是《舞蹈》原作照片。看看刘海笔下的画,再看看电脑上的照片,不论是文笔、色彩,还是人物的动作、表情都极其相似。“很多人来到这里后,都说我的画很像史国良的。”41岁的刘海笑着说,自己临摹史国良的画已经很久了。
  “这是《天山之舞》,这是《丰收图》,这是《放鹅姑娘》……”刘海一边指着画作一边向记者介绍,各种维吾尔族民俗风情画一一展现在记者眼前,舞蹈的奔放,丰收的喜悦,人物的柔美皆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前我还教教学生,现在自己开始专门学画画,每天早上8点左右过来,一天的时间除了吃饭,基本上就是绘画,经常会画到第二天凌晨两点多,然后在工作室里睡一觉,天亮了再继续画。”刘海说。记者注意到,工作室的一角放着一张单人床,上面有一床薄被,一个枕头。床对面还有一个小小的书架,上面摆放着史国良等画家的作品集。
画节“必到客”刘海
历届画节必到现场,临摹名作提升自己
  记者了解到,在2010年文展会期间,当时在一个辅导班担任美术教师的刘海便带着学生到文展会书画艺术展区现场教学。2011年4月,第一届中国画节在潍坊举办,刘海又带着他的学生来了。此后,他成为中国画节的“必到客”。“带着孩子们在画节现场学习、画画,是对孩子们的提升,同时也是自己向名家学习的过程,后来不带辅导班了,我便直接在现场临摹学习。”刘海说,到现场去看名家作品对绘画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
  “第一次看到史国良老师的作品就很喜欢,他的画既有中国画的意境,又有西方画的透视感。他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进行了大量的人物画创作,以其出家人独特的视角关注着现代人的生活,以写实传神的生动笔触,撩开了少数民族人民纯净、善良、虔诚的内心世界,且其画画功底扎实、笔墨厚重,是我的偶像。”刘海说,临摹名家作品是学习画画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正像春蚕吐丝,最开始只有不断地吃桑叶,才能吐丝结茧,而现在的他还处在“吃桑叶”的阶段。
现场欣赏实物,学习绘画技巧细节处理
  “第四届中国画节要到了,那么多名家名作,想想都开心。”说起即将到来的第四届中国画节,刘海难抑兴奋之情。他表示,中国画节对他来说,并不单单是一个欣赏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学习画画不能只看那些名家名作的画集和照片,必须要看实物,名家的用墨用色技巧、画中微妙的细节处理以及作品给人的整体感受,这些在印刷品或照片上是寻觅不到的。”刘海说,作品转化为印刷品或照片后,其视觉效果明显减弱。照着印刷品或照片学习绘画,只能是隔靴搔痒,达不到真正的学习效果。“以2011年第一届中国画节上刘大为老师的《雪域生灵》为例,如果只看照片或者印刷品,只能感觉作品中画了很多牦牛,但是对于每只牦牛有什么不同,就很难深刻地去体味。但到了现场后,看到牦牛群在漫天大雪中默默前进的场面,你会发现每一头牦牛都不一样,都有他的独特之处,画面恢弘,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冲击力,让人过目难忘。这是照片或印刷品永远达不到的效果。”刘海说。
  “对我们这些书画爱好者来说,中国画节是将大师课堂搬到了家门口,在这里我能够看到国内不同画派的书画大师的精品力作,为我提供了不用出潍坊就可以向大师名家学习的宝贵机会。”刘海说。
临摹是学习的基础,希望有自己的作品
  刘海表示,现在已经有不少人来找他,表示想买他模仿的史国良的作品,从最初的十元一幅到现在的上千元一幅,这些变化见证着他的进步,但是他明白,临摹得再像也不是他的作品,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原创的作品才是未来之路。
  “正如学习书法者,最开始是临摹名家作品,等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画画也一样,先是临摹,这是学习的基础,最后的目的是去创作属于自己的画。”刘海说,第四届中国画节结束后,他准备出去写生,去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可能先去陕北地区吧,那些地方保留着很多古朴的东西,很适合创作。”刘海说,随后,自己还要前往全国各地进行写生,到大自然中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风格。
  刘海告诉记者,他希望以后有人再看到他的画作时,第一反应不是“这画画得和史国良的很像”,而是“这是刘海的画”。
◎故事
新婚蜜月行 成写生之旅
  2010年3月,刚刚结婚的刘海和妻子一起开始了蜜月之旅,同其他新婚夫妇拖着行李箱不同,刘海拖着的是自己的画箱。“每到一个景点,我就会选个合适的地方,支上画架,一画就是一天。妻子则到附近的景点玩。”刘海说,由于正值南方梅雨季节,写生时多数时间都在下雨,刚开始妻子负责给他撑伞,后来他直接买了一把落地伞随身带着。
  旅行20多天,准备返回时刘海才发现,行李箱里、包里塞的全是自己写生的油画和风景速写。刘海笑着说,现在看到那些作品,还能想到自己作画时,妻子默默在后面为自己撑伞的美丽画面。 文/本报记者李早花 实习生 张艳华图/本报记者 张驰
数说画节
  2011年,首届中国画节·中国(潍坊)第四届文展会历时三天,参展观众与客商13.4万人次,总交易额5.6亿元。中国画节落户潍坊,成一大亮点。
  2012年,第二届中国画节·中国(潍坊)第五届文展会历时四天,共吸引18.5万人前往参观,总交易额达6.2亿元,中国画节展区交易额达5.27亿元。
  2013年,第三届中国画节·中国(潍坊)第六届文展会历时五天,全国300多位艺术家带来了17000多幅画作,近42万人参展,总交易额9.3亿元,书画交易额8.63亿元。

3 上一篇   下一篇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报社简介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新闻登载许可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鲁ICP备10207392号 版权所有 [潍坊报业集团] 潍坊新闻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地址:潍坊市奎文区文化路500号 邮编:261031 电话:0536-8196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