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5月,家住潍城区西关街道苗圃小区17岁的高二学生韩志超被查出患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不得不休学住院治疗。2014年3月,韩志超在北京海军总医院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手术比较成功,但对于家境并不宽裕的韩志超来说,后续的治疗费用成了沉重的负担。
两周化疗一次 2006年,韩志超被发现存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身上总有一些小血点,严重的时候,碰一下身体会有一个很大的紫斑。韩志超的母亲孙占玲说:“2011年年底的时候,韩志超的脸开始变得非常苍白。2012年8月,韩志超被确诊患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被送到医院进行了多次治疗。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韩志超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不得不休学专心治病。” “开始的时候几个月化疗一次,后来成了两周一次,病情越来越严重。”孙占玲说,2014年3月,韩志超在北京海军总医院做了骨髓移植手术。但手术后,他因慢性肺泡破裂,病情突然加重,陷入昏迷。“当时医院都给我们下了病危通知书。”孙占玲说,“在昏迷后的第4天,儿子恢复了意识,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家庭不堪重负 孙占玲告诉记者,在北京做手术已经花了110多万元,这让原本就贫困的家庭不堪重负,几乎快要撑不下去了。“我跟他爸爸都是临时工,两个人每月的工资加起来不到3000元钱。孩子生病以后,我们俩都辞职来照顾他,经济收入也断了。”孙占玲说。 孙占玲说,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已经把家里的房产变卖了,亲戚朋友也借遍了,社会上还有很多好心人给他们筹集了大笔善款。 虽然骨髓移植手术做完了,但后续的治疗还需要一大笔钱,这愁坏了孙占玲一家人。“已经做了这么多努力,真的不想放弃,希望社会上的好心人能帮帮我们。”孙占玲说。 本报记者 赵春晖
|
|